【中国内幕】央行拼尽力气难挽经济颓势(视频)
中国央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降准。(图片来源:nerthuz/Adobe stock)
【看中国2018年10月11日讯】中国央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降准)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人民币中期借贷便利,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人民币。
相对于美联储三次加息,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已经是今年第四次降准,多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颓势渐显。有经济学家撰文认为,中国对宽松货币已经上瘾。
10月10日,路透综合30余家机构预测中值结果显示,中国9月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均较前月有所下滑。
招商证券报告指出,中国PMI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分项持续下滑给出了较为负面的信号,“中美贸易战影响几何需关注中美之间的进出口数据,由于订单粘性和当前规模有限,我们预计关税影响在短期仍不是主导因素。”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9日公布经济分析报告,称中美贸易战若全面打响,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会损失惨重。
据香港《南华早报》10月9日报导,由于中美关税战的很大一部分影响要到明年才会感受到,IMF将美国2019年经济增长率预估从此前的2.7%调降至2.5%。
中美这场贸易战自7月6日美国第一轮关税措施起算,已有三个月。期间,两国经济环境的转变差距不断加大:美国相继出炉的数据显示经济一片繁荣、被誉为是一代人的最好年代;而中国经济则是阴霾笼罩,被称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糟的时候。
中国央行上周日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预期大约净释放增量资金7,500亿元人民币;同一天,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重申了积极财政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决策层确实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日益沉重,才需要加大对经济刺激提振的力度。
据《路透社》报道,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骏认为,本次降准的背景是8月份经济数据依然低迷,背后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近期地方政府债密集发行也导致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层面并不宽裕。考虑已进入四季度加上政策效应的时滞,年内经济增长的时间表已经较为紧迫,预计四季度至少还会有一次降准。
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在研报中认为,今年以来,影子银行融资萎缩、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违约风险升温,货币政策逐步边际放松,10月再度降准表明宽松力度加码,一定程度支持信贷和社融增长、缓解信用压力。但降准释放的是银行表内资金,表外仍受限制继续萎缩,再加上地方隐性负债的严格监管,这意味着降准对社融的支撑作用仍或有限,经济下行压力和信用风险仍存。
本次降准开启了央行降准通道,未来大概率会有后续降准操作,并且,未来有望进入连续降准通道。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等人在8月撰文表示,货币宽松似乎成了一种瘾,每隔三四年就会犯一次。中国央行似乎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准,然后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如果按照历史的剧本发展,接下来就是全面降准、降息,直到地产、财政、金融全面放松。
过去一年多收紧银根,去杠杆、挤泡沫,很不容易。如果转向货币宽松,基本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负向激励。货币紧缩,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货币放水,也一定是一发不可收拾。
管清友认为货币宽松会带来六大严重的问题:第一,货币宽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更多的是制造价格幻象;第二,货币宽松可能会重燃资产泡沫,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第三,货币宽松可能让去杠杆前功尽弃,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第四,货币宽松不可能完全定向,也不可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结构失衡;第五,货币宽松会导致财产性收入远远跑赢劳动性收入,加大贫富差距;第六,货币宽松会扰乱社会预期,阻碍改革和转型。
事实上,北京当局正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要刺激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资产泡沫化,以及新增一轮债务的累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