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大捷!战术典范:李世民“围城打援”(图)


李世民挥军洛阳,缔造虎牢关大捷,为唐帝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绘图:曹醉梦/大纪元)

按:虎牢关大捷是唐朝李世民运用“围城打援”奏效的战术典范,一举击败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为唐帝国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隋末政局动荡,各地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的无道暴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但各地尚未统一,仍处于分裂、混战的局面,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和河北叛军首领夏王窦建德就是其中的主要派系势力。

讨伐窦王 李世民挥军洛阳

李渊在称帝之后就不再亲征,为了将来李建成当皇帝而铺路,把他留在长安,而平定割据各方的势力、一统全国,便成了李世民的责任。弱冠之年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钜的天下统一任务,其中包括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隋大业十四年,也就是唐武德初年(618年)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守将拥立越王杨侗称帝,改元皇泰。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篡位,改国号为郑,割据关东地区。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挥军洛阳,讨伐王世充,八月完成包围洛阳城。在王世充被围将败的紧要关头,河北的窦建德领兵十万,为救王世充而大举南下。

当时窦建德自称夏王,占据河北和山东。他开始也不愿意相救,坐观龙虎相斗。后来看到王世充处于下风即将被歼,便听从了部下刘彬的建议,出兵相救,以免“唇亡齿寒”,难逃被灭亡的厄运。

武德四年(621年)春,窦建德的大军连下管州、荥阳、阳翟等地,进入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

窦援助王 李世民攻虎牢关

窦建德开始时写信给李世民,讲和修好。李世民断然拒绝,开始部署如何对付窦建德。由于当时洛阳城久攻不下,加上来援的窦建德军队,唐军不少将领主张退兵以避敌锋。例如屈突通就认为进军虎牢关会形成腹背受敌的形势,所以应该先退守新安,再寻机而战。

但此一战术却遭薛收等主进派将领反对,他们认为,王世充粮草已将用尽,内外离心,应当坐收渔利。至于窦建德的军队,将士骄横,兵卒懒惰,应该与之一战,以扼守虎牢险要之地。若现在不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让窦建德占据虎牢,那刚归降的各城就又无法守卫,目前掌握的良机就将尽失。

李世民最终采纳了薛收的意见。他命令屈突通和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五百火速奔袭虎牢,历史上有名的虎牢之战正式开始了。

识破谋略 李世民将计就计

武德三年(620年)的三月,李世民领兵到达了虎牢关,他亲自东进二十里以侦察敌情,窦建德无法进军,只好就地筑垒固守。四月,窦建德军队几次作战失利,将士思归心理日益加重,而运粮道又遭到了唐军突袭,大将张青被俘。

这时,窦建德部下建议,渡河攻打怀州,再向西穿越太行山,趁虚攻占上党,然后再南下,占据河东的广大地区,不但能占疆土补充兵力,还能威胁关中,从而迫使李世民退兵自救,洛阳之围不攻自破。

然而窦建德一心只想找李世民决战,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说这是书生之见。窦建德计划趁唐军饲料用尽,到北岸牧马之机袭击虎牢。

李世民看出窦建德的谋略,决定将计就计。五月一日,李世民渡河,在黄河北岸牧马,并留下战马千匹,目的是让窦建德认为唐军粮草已尽,他本人则在晚上返回虎牢。窦建德果然中计,第二天早晨,他全军出动,排兵二十里击鼓而进,想用气势吓倒唐军。

围城打援 唐军虎牢关大捷

此前李世民对部下说:“窦建德过险关鼓噪而进,毫无纪律;临城列阵,是在轻视我军。我们如果按兵不动,他们的勇气必然渐渐衰退,列阵久了将士就会饥饿疲劳,不攻自退,等那时我们再乘势追击,将战无不胜。”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军队因为没有开战,士卒又饥又渴,开始争着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没有了开始时的阵形,一副败相。李世民派遣宇文士及率领三百精骑到阵前测试敌军,并指示:“若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若敌军有动,则继续前进。”

宇文士及的军队一出现,窦军即开始动摇,李世民看时机已到,军令一下,自己率骑兵先出,领着主力步兵,全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窦建德的军队被突如其来的唐军的气势所震,自乱阵脚。窦建德见状,急欲领军后退,此时李世民大将秦琼、程咬金从后路冲出,窦建德大败,一片混乱下,中枪受伤,后退途中被唐军俘虏。

窦建德的失败,让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成了惊弓之鸟,于是开城投降。

虎牢一役,李世民一举击败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为唐帝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典范。

(文章有删节)

本文留言

作者黄容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