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的“毋忘在莒”(图:金门旅游官网)
【看中国2018年8月26日讯】金门炮战60年,官方的史料记述和民间的口耳相传,令人忆起冷战年代台海两岸的肃杀。炮战打了44天、解放军发炮45万,却始终无法拿下这个只有151平方公里的孤岛。尽管今天大陆食水直送金门,小岛街头彼岸游客如鲫,可是金门仍在台湾手上,太武山的“毋忘在莒”四个大字依然苍劲有力,继续书写未完结的对峙一章。
甘迺迪为避开战力主弃守
虽说金门炮战是国共内战的延续,第三方美国的身影挥之不去。这包括炮战正酣之时,美国派出军舰护航及巨炮援台,亦有毛泽东发下“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军令。然而小小一个金门,炮战之中成为全球焦点:一个战术上无险可守的不到200平方公里小岛,为什么要投入大量军力与资源死守,讨论至今仍是炽热。说法从国共之间的“默契论”,以至国军反攻大陆的“跳板论”,不一而足。国共两边是否真有默契,国军能否反攻大陆还我河山,都不及现实里美国曾经考虑放弃金门。这不是说说而已的政治吹牛,而是一个严肃议题,是美国总统大选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激辩的主线。
金门炮战,令世界对这个在多数地图上找不着的小岛Quemoy尤为关注。金门炮战之后两年,1960年美国大选,民主党新生代甘迺迪挑战政坛老手尼克逊。这次选举,不但是年轻与老朽两个世代之战,也是选举史上第一次的电视辩论。事过境迁快60年,当年的电视辩论以不同形式留在人们脑海。其中一个重点,是尼克逊的“五点钟阴影”(five o'clock shadow),意谓他上镜时满脸疲累,像一个男人下午5时下班之时脸上都是胡渣的比喻。不过,比起甘迺迪与尼克逊就“美国应否放弃协防金门马祖”的针锋相对,以及延续至今的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战略思维,辩论那天尼克逊有没有刮胡子、甘迺迪是否英姿勃发,历史都是如此一路走来,并无改变。
甘迺迪出身波士顿天主教富裕世家,是典型的民主党自由派,参选时只有43岁;尼克逊身世寒微,靠苦读考进法学院,之后辗转进入政坛,1953年至1961年任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面对60年代来临,甘迺迪满怀大志,决心要改变美国,让上一代政客像尼克逊这些人从此退隐山林,他要显示与老一辈不同的视野。1960年10月7日,是两人四次电视辩论的第二次,记者问甘迺迪,他早前说美国把在远东的防线划在金门和马祖这两个岛是“不明智的做法”,要求进一步回应。之后是甘迺迪讲足三分钟,美国电视观众看着可能是未来总统的这个年轻政客,侃侃而谈一个叫Quemoy和一个叫Matsu的小岛,在美国防卫战略的角色。
甘迺迪说,他不是不防卫台湾,而是金门和马祖距离中国大陆甚近,距离台湾又远,指美国退役将领包括参与韩战的陆军上将李奇威都说,金马是“战略上不可防守”,强调自己不是在“中共枪口之下撤走”(withdrawal at the point of acommunist gun),而是减低被卷入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being dragged into an unnecessary war)的风险。尼克逊的回应,甫听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事隔58年再看,美国政客对中国、对台湾、甚至对金马的战略思维,几十年来一脉相承。尼克逊当时是这样说:问题不在于这两个岛,这两个岛不重要(they are unimportant),但是,“这是原则问题,这两个岛在自由之地”。
蒋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陆
太平洋这边的蒋介石虽然撤到台湾,对美国一举一动全神贯注。甘迺迪对金门马祖的讲话固然是警号,尼克逊的回应更令他看到美国未来的亚太战略。1961年1月,甘迺迪正式入主白宫,三个月后,蒋介石任命陆军中将朱元琮开始拟定反攻大陆计划。在台湾的美军顾问团注意到这一情况,密切监视台湾军方动静,包括每星期清点台军两栖登陆舰数量,甚至在联合演习时登上台舰,以防蒋介石一声令下,大队突然直扑大陆沿海地区。类似监视一直未有休止,美台断交后亦是如此。1988年1月,美国人员与国际原子能总署人员,直闯台湾中山科学院,要求拆除与核武研究有关设施,灌入混凝土浆封闭实验室。
大半世纪之间历史起落,台湾与“反攻大陆”渐行渐远终致不见,然而当年甘迺迪声声说要放弃、尼克逊指为不重要的金门马祖,尽管一度险被美国迫逼撤出,城池至今仍保不失。有说,这是甘迺迪上台后碰着古巴导弹危机,遂而放下撤出金马大计云云。事实是甘迺迪遇弑之后六年,尼克逊终于当上总统,他不提要台湾撤出金马,而是直接与北京打交道。1972年2月21日,尼克逊抵达北京;2月22日,尼克逊在与周恩来会谈中,承诺美国对台湾问题五则原则,美台之间命运底定。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宣布翌年元旦建交,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在美国的联中抗苏战略格局之下被弃。同年12月2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多福到台湾讲述断交一事,机场遇上万人示威抗议,极为狼狈,但现实是美国最终离开台湾拥抱北京。自此之后,即使世局嬗变,纵然台湾有若汪洋中的一条船摇晃不定,40年间台澎金马却仍老神在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以迄如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