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处缺钱?中国遭遇流动性陷阱(图)


这些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7月27日讯】前两年明明超发了天量的货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通货膨胀,还不是钱流滚滚造成的?现在怎么到处是缺钱的论调了?中小企业缺钱了,政府缺钱了,房地产缺钱了,还有银行也无钱可贷了等等……那这些钱到底到哪里去了?

这可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流动性很紧张,而且,似乎越来越紧张。地方政府缺钱,已经有像湖南耒阳这样的地方缺钱缺到不能正常发工资;许多企业缺钱,缺到资金链断裂;许多家庭也因为承受偿还房贷等压力,而深感缺钱之痛。

如果看看广义货币M2的数据,似乎不应该缺钱。中国1990年的M2只有1.529万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13.46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72.59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74.31万亿元。

那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由于地方政府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够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得比地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是,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

至于居民杠杆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房价埋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

当到了临界点,问题就出现了。

地方政府做大项目,企业受4万亿救市计划的鼓舞贷款扩大生产,都有一个极限,但越过这个极限,就距离危机很近了。这个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为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的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