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人文学院主任柯天铭 (Timothy O'Leary) 2015年曾发起静默游行,抗议政治打压学者。(图片来源:Facebook/Timothy O'Leary)
【看中国2018年7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陈文敏曾批评全国人大侵害香港司法及高度自治,于2015年9月被港大校委会否决任命为副校长,外界普遍相信,与梁振英政府及北京黑手干预有关。当时港大人文学院主任柯天铭(Timothy O'Leary)发起静默游行,抗议政治打压学者。3年将过去,立场新闻专访即将离开港大的柯天铭,聆听这名学者对香港的心声。
港大“限龄”退休制令人才流失
2015年9月,陈文敏被香港大学委会以“没有博士学位”等理由否决任命为副校长,由于陈曾批评全国人大侵害香港司法及高度自治、被亲中人士视为眼中钉、也曾被透露中联办表明反对其就任副校长,外界普遍质疑事件与北京政治黑手干预有关。当时柯天铭、陈祖为、何式凝等教授发起静默游行,并成立关注组织“港大警觉(HKU Vigilance)”。
3年将过去,柯天铭因香港大学的“限龄”退休制,将在今年7月离开、并赴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人文和语言学院就职。这名51岁、生于爱尔兰、2001年起在香港大学任教的、长久以来力挺学术自由的外籍教授,将离开香港大学。
柯天铭接受专访中透露,在国际上,教授是“终身制”,“欧美校园不时有年长教授继续授课和研究,老年被视为仍能好好发挥的‘黄金时间’”,不过香港大学则认为年老的教授就应该退下来,因此教授们一到“限期”,就要与大学校委会商讨是否能够重新获聘,而新合约的薪酬待遇往往较差。柯天铭也透露,香港大学管理人力资源的方法,是“把表现逊色的‘筛走’,留下所谓‘高效能’的教员,乃‘眼光浅窄’地估量人材价值。”
立场新闻也访问了“港大警觉”发起人之一的何式凝教授,她表示,学术界的政治打压很多时候“杀人不见血”。何指出,自己因曾参与雨伞运动和关心政治议题,已上了所谓的“黑名单”,申请资助并不容易。今年60岁何式凝,年初申请续聘两年教席时的经验“令人难堪”,她说:“初初是赶走我…我像是begging for the job(乞求工作),每一步都‘恰’、要fight(争取),很是羞辱,要做的也做了。”
香港大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大英帝国1911年在东亚成立的唯一一间大学。(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本不喜政治 为公义走上前线
柯天铭在专访中表示,“如果命运能选择,他的首选绝对是埋头研究,而非搞政治运动。”
2014年雨伞运动开始时,他一开始从一名“观察者”,到目睹警方清场、拘捕超过500人,柯发表了声明支持学生,并发表有关公民抗命的演说,当时为他翻译的,是港大文学院学生、时任学联秘书长、后来成为雨伞运动领袖之一的周永康。他回忆道:“为何参与?我明白学生们的感受,欣赏他们所做的和持守的原则。他们对公民抗命思考得十分透彻,应如何行动和发声。”
2015年,前特首梁振英透过任命多名“梁粉”及亲中人士作多所大学校董会成员,而港大受到的影响尤其大、任命人数是各大院校中最多。此后,陈文敏的副校长任命被拖延、最后被否决,引起香港大学学生抗议、并冲入校委会会议现场,最终有学生被捕;后来,被称为有香港“教育界沙皇”、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章成为港大校委会主席。
柯天铭表示,过去的种种迹象,都令自己感到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岌岌可危,于是与几位教授发起静默游行。他透露,并不是所有教授都敢出面支持,也有人说:“你会失去这份工作”,但他从没后悔过。他透露:“很多人跟我说:我完全支持你们所做的,不过我不能署名支持。有些人是因为性格而不愿出面,有人不想与有权势的人‘对着干’,也有人考虑到要申请研究资助等理由,而不愿发声。”
2015年11月19日,柯天铭与陈祖为、张祺忠教授,作为“改革派”候选人,全数顺利当选教职员代表。他曾在脸书表示:“港大老师们的看法很清楚:我们不会容许这里的核心价值被破坏或被侵蚀。”
中港学术自由差天共地 拒绝“审查”文化
资助是学者维持学术研究的重要命脉,但随着中港融合,这对学术自由已经构成危机。柯天铭指出,在医学、自然科学,学者仍可继续发问而不会踩上“政治敏感地雷”;但在人文社会学科,部分问题可能以因为僭越内地“某些政治敏感界线”,而遭到压迫。
面对内地的“审查文化”,柯天铭指出,“中港院校在学术自由方面,可谓差天共地。对于港大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合作时,制度上有关学术和表达自由的价值,不能出现改变。”不过柯天铭认为,随着“50年不变”的期限逐步过去,未来10年香港的自由情况会变化很大,学术自由将会受更大压力。
香港大学前校长、英籍学者马斐森今年1月透露,自己一开始与港大签下5年校长合约,在步入第4年任期时,以李国章为首的校委会仍未与自己商讨是否续任,最终选择赴爱丁堡出任校长。
马斐森接受《南华早报》访问时披露,港府政要、甚至中联办经常要求与自己会面,并对大学提出“自认为应该要做”的意见,使马斐森任内倍感压力,马斐森期望官员政要不要将香港高等教育“过度政治化”。
港大在去年12月随即举行校长推荐遴选,以7比4表决,选出举荐华裔学者张翔成为校长“唯一人选”。而张翔在其候选人建议书中,表明港大应该“主动接触中央教育部及内地大学,以获得更多国家级资源”,并提及清华、北大“科研成果出色是源于获得国家政府大力资助”,得到李国章力挺。马斐森当时表示,希望张翔接任港大校长后,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陆、而是要维持香港大学多元化的国际影响力。
马斐森(右)任内积极聆听学生声音,受到广泛学生好评,但在校委会及大学管理层中却是“弱势声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柯天铭教授的忠告:保持警觉
柯天铭在专访最后坦言,自己当初是受哲学吸引而投身学术,而对目前情况,他作出诘问—人性是什么?为何要讲人权?人性本善还是恶?“但这种内省和思考,往往最为极权政府忌讳。”
柯天铭指出,“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里《申辩篇》(Apologia)中,自称是社会牛虻(Social gadfly)向权威提出‘不方便的问题’...当院校自主受威胁,不单止哲学学者,每个学术界中人也应如牛虻,特别是资深的教员。”
在离开香港前,他给的最后忠告是,及时行动非常重要,尤其是要常对社会现况保持警愓,发现重要价值受压时,就要行动,“危机常存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警觉十分重要,你必须有所行动。”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