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千秋 51万广西壮士浴血拒共(图)
抗日战争中的桂军将士。(网络图片)
国共两党的历史上都详细地记载了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中的东北剿总司令官卫立煌,在接受蒋介石的任命之前先与中共中央商量自己是否应该赴任,未开战已经通敌在先;他虽未直接声明投共,但是多次故意耽误战机,致使国军大败亏输。平津战役中中共更是兵不血刃,软硬兼施逼和了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北平古城。淮海战役中先有隐藏在国军内部的中共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第59军全部,第77军大部共两万多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临阵倒戈,后有时任黄维第12兵团110师中共地下党委书记的廖运周在双堆集率五千多人阵前投共。因此,所谓的三大战役都是中共从内部瓦解了国军的战斗力,虽然经常言称消灭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但是其中虚假的成份很大,直至蒋介石和国军退守台湾,共军并没有真正打过一场像样的硬仗。此后虽有湖南青树坪和金门古宁头之战,但是由于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不大,时间很短,虽给共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却难以将其列为大战役。
然而,1949至1952年国军退守台湾之后,在中国大陆的广西境内确实发生了一场耗时日久、兵力庞大的超大型战役。它堪称国共内战中的“第四大战役”,只不过中共将其称为“大规模剿匪作战”,其详情内幕就鲜为人知了。根据当时的共军广西军区司令部的剿匪战报统计资料,“解放军”出动正规作战部队两个兵团、四个军、十七个师另一个团,其中10个师为久经战阵的精锐主力师,加上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投入剿匪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剿匪历时三年之久,共歼灭广西境内的土匪512917人。这个数字说明,广西剿匪作战时间之长,相当于大陆国共内战时间的总和,歼灭的土匪总人数,几乎相当于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歼灭的国民党正规军的总人数。在中共政权成立之后的三年,尽管国民党早已退出大陆,可是在广西确实又经历了另一大战役。姑且不论“解放军”自身的伤亡如何,51万人就占广西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这51万人在国民党丢失大陆之后仍然拒不投降,使用绝对劣势的装备即使是以卵击石也与中共战斗至最后一息。
在当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大环境之下,包括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内的屈膝投降者不计其数。国内的各大城市除太原等地坚守到巷战城破、主帅自杀之外,大多数守军守将都是望风而降。尽管此后投共者大都受到凌辱或被杀,但是拒不投共的人显然只有死路一条。
51万广西壮士舍身抗敌,拒不投共,这不能不说是国共内战史上最值得讴歌的一章。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的死没有实际意义,然而投降而求生确实是一种人格的屈辱。自古正邪不两立,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把屈膝降敌视为奇耻大辱,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为激怒孙权与曹操对决,就曾说过“若其不能(与曹操抗衡),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当孙权反问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时,诸葛亮回答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此言之后,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由此可见忠孝节义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使面临强敌也能坚守心中做人的准则,那才是真正的忠勇之士。
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田横不因齐国的灭亡而屈膝,率五百人仍困守在山东海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封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接受投降的屈辱。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之后,流下了眼泪,他说:“田横自布衣起兵,兄弟三人相继为王,都是大贤啊!”随后派了二千兵卒,以诸侯的规格厚葬了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刎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十分感慨,并由此认定田横的门客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便再派使者前去招抚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五百壮士从汉使那里得知田横的死讯,也都相继“蹈海”自杀了。这个海岛后来就叫作田横岛。大史学家司马迁感慨的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由此可见,古代的忠臣义士都把气节、操守、道义看的很重,将忠孝节义视为自己做人的准则,甚至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愿失节弃义。青史上也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岳飞精忠报国,面对奸臣的冤杀也不放弃对朝廷的忠诚;关羽城破被围,面对威逼利诱,心如铁石也不肯背主;即使在败走麦城之际,仍能正义凛然的对前来劝降的东吴使臣诸葛瑾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在历史的长流上不乏悲剧人物,例如:岳飞、文天祥和于谦等人,虽同样都以悲剧收场,但正是这些人物将忠义撒播云天,为民族添光,为历史增彩。51万八桂勇士在强敌面前宁死不降,理应在史书上留下他们生命的轨迹!
据一个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回忆,十四年中日战争中真正令日军胆寒但却被中国人遗忘的战役是惨烈的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桂林守军1万9千人之中,1万2千人战死(其中一半被毒气毒死)。日军在后来递交给其大本营的战报中说:“皇军在桂林一役中阵亡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们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桂林守军中有不少地方民团,其中还有许多满头白发的老人,然而守军没有一名士兵在“清醒”的时候向日军投降(后来被俘虏的人全部是被毒气所熏昏迷不醒的人),即使在弹尽粮绝、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抵抗至死,充分展现了八桂勇士宁死不屈、舍身报国的壮烈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