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出现了教科书里的经典现象(图)
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步步逼近。(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6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中国央行决定从7月5日起实施定向降准,其中的一个用途是“债转股”。中国的债务危机已经步步逼近,分析人士指中国出现教科书提到的现象。亦有财经官员先后提出中国经济会出现箫条以致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中国央行24日宣布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大约7,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央行的公告称,此次定向降准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行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
也就是说,上述银行想用这些资金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用这笔钱来帮助那些债务负担沉重的公司和企业。这是中国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再一次释放资金,上一次是4月25日的定向降准,彼时净释放资金近4,000亿元。
过去十年来,中国的总体债务出现飙升态势,先是在国有企业发生,接着在私营企业中也出现了债务急剧上升,威胁到中国的经济运行和金融系统安全,这使得中国很难发放更多贷款以应对经济不断放缓的形式。
6月25日,申万宏源证券固收融资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对媒体表示,要重视再融资收紧对正常经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债转股”实际上是让企业破产和真正解体之间有一个“缓冲垫”,有一两年时间缓冲,因为根据商业银行法,银行可以“债转股”,将债务人的债权转换为股权,然后用两年时间来处置。
范为进一步解释称,中国是10年前开始大规模借贷,目前200万亿债务里面大概有100万亿是过去10年的利息。这就出现了经典教科书里提到的“债务-通缩陷阱”的怪象。
经济学上的“债务-通缩”理论认为,企业过度负债和通缩会相互增强,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中国正面临这种风险。企业缺少足够的现金来支撑债务,只好在投资和贷款需求都疲弱时仍借新钱还旧债,从而推升杠杆率,加重债务负担;又因为应对财务压力而削减投资和生产计划,继而创造负反馈循环,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如何有效的去杠杆减轻债务,又不引爆系统性风险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去杠杆的过程一定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金融收缩周期,收缩必然带来痛苦。
6月23日,原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主题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主要围绕宏观经济去杠杆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两个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黄奇帆表示,过度紧缩型的去杠杆是非常糟糕的去杠杆,去杠杆当然会带来金融紧缩,“但措施不当,金融过度紧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箫条、企业倒闭、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而严重通胀型去杠杆,把坏账转嫁给了居民,“如果过于严重,会带来剧烈的经济危机、社会振荡”。
而在去年10月,原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面对媒体公开以罕见的严厉措辞说出这样的话:“一家出问题,很快连锁反应,会对经济和就业造成重大冲击,这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全球有一个共同取向,那就是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要防止资产泡沫剧烈调整造成的风险。中国要重点防止明斯基瞬时出现所引发的剧烈调整。”
“明斯基时刻”是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资产价值崩溃时刻。简单地说,就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推移,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投资者承受的风险水平递增,直到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崩溃。
明斯基时刻是一个经济体走向灾难的节点,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员失业、政府财政赤字、政府及百姓债台高筑、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社会混乱、动荡。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