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6月3日讯】前几天,一张图片在朋友圈刷屏,图片说明是:人大附中2017届36个外籍学生,32人考入清华北大。可细看照片,个个都长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西洋参考报道,人大附中官网上介绍:人大附中的外籍学生每年都有85%以上的学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生也考入国外一流大学。
原本,清华北大招外籍学生还要进行多项笔试,但2017年清华、北大改革后的国际本科生招生中,除了简单的汉语水平考试,全部取消笔试,转而采用申请—审核制(包括材料评审和面试)。
以下是部分汉语水平考试的试题,简单到“令人发指”。
这些汉语水平考试,简单到“令人发指”。(网络截图)
相比于国内高考上清华北大难于登天,只要有简单的中文基础,外籍学生可以说是躺着上中国名校。
此外,很多人认为来中国的留学生享受着“超国民待遇”:领全额奖学金,领生活费补贴,住单间或双人间的留学生公寓,很不公平。
2014年,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报》曾指出:上海市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其中A类全额奖学金是学费+生活费(硕士1700/月,博士2000/月)+疾病和意外保险;2014年江苏出台政策,外国留学生来江苏求学,每年可获得5万至9万元奖学金资助,其中每月给留学生发到手的生活费为1500元。
不公平的是,留学生申请奖学金要容易的多,比例远超中国学生国家奖学金。不少网友感慨:外籍学生在中国真是太受照顾了!不仅入学门槛低了千百倍,入校后还有更优厚的待遇。
大学生(Adobe Stock图片)
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发现,到清华大学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只占清华学生总数的5.8%(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8.8%),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这一比例并不高。比如,牛津大学留学生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郑凯成,美籍华裔,在美国出生和长大,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和中文专业毕业生,2017年在清华大学做进修生,自媒体达人。
郑凯成撰文指出,仅在美国就有200多万二代华人移民(在美国出生和长大)和1.5代华人移民(童年来美,有一定中文基础),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并不热衷来中国学习甚至旅游。到底是为什么呢?
1、外国学生发现在中国读书是work hard,play harder
一个让很多人很难以置信的现象是:美国有不少的华裔很犹豫是否来中国读书、旅行,是否来中国了解这片土地。
原因何在?因为大家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一些是相当小的事情,比如很多人会一直批评华裔的中文水平,不管他们的中文水平有多好或者有多糟糕。更严重的是他们的身份认同,甚至政治认同,都会被很多人重复的询问。
结果是很多华裔不想来中国学习,即使他们来中国,也很难融入本地人的社会,而只有跟其他外国人和华裔在一起。我之前也跟一个在北京的华裔群体(称之为YAPPs)交流过,发现虽然他们在北京工作、上学,觉得他们在美国被边缘化,而希望在中国能避免这些问题,但他们实际上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交流而基本上不跟中国学生交往。我问他们的创始人为何该如此,他只有告诉我“不予置评“。
我有幸在本科的时候来中国做过几次交换生(包括大连理工,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甚至更早在2004-2005年我也在北京上过1年小学。我在美国读本科的专业是中国历史,一直学习中文,2016年毕业后还到清华大学做了一年交换生。
一般来说,交换生是为了学语言而来中国。也有不少的交换生会专门上偏商业的课程。大部分在中国的交换生只是暂时在中国读一年或者一个学期的书。也有不少的巴基斯坦、韩国、非洲同学会在中国读四年的本科。
郑凯成自述: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中国做交换生的时候其实觉得有点惊讶,因为发现在中国的本科,很多很多本地同学会有逃课、临时抱佛脚、甚至有考试抄袭作弊等不太认真学习的现象。
当时很多中国朋友给我解释:在中国的高中,高考是如此的痛苦,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就开始变得很随意,倾向在在学习之外放飞自我,不再那么刻苦的学习,也不再那么在意成绩或者他们的课程。
我还记得我的很多中国同学总是有时间可以带我出去玩,请我吃饭,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何有那么多空的时间。此外,我原以为我在中国交换会面对一个非常严格的、有挑战的课程,而事实和我想得也很不一样。
我身边的外国同学也很快也发现在中国交换也是一个work hard,play harder(努力上课,更加努力玩)的一个机会。其实很多次,我的感觉就是没有work,只是玩而已。交换项目本身也是比较轻松的,加上中国本科的整个宽松的状况,很多交换生就用这个机会来轻松学习语言,也许会再加上某一个专业课程,仍然会有足够的时间来通过旅游,吃饭,出去玩去体验中国的文化。
2、美国华裔的父母不太会鼓励孩子来中国读书
华裔的父母不太会鼓励孩子来中国学习,尤其是那些对优质教育资源有很强欲望的华裔家长,他们更希望孩子可以进入世界排名最高的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学历的含金量以及世界范围的认可度普遍被认为是更高的。
尽管他们的孩子也许有机会去到清华、北大,甚至能够得到全额奖学金,可以在国内过得相当舒服,美国很多华裔和华裔的家长还是宁愿让孩子去一个一年学费五万美金(32万人民币左右)的常青藤八校之一,或者至少是一个在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学校。
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阻力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教育系统的?”
根据国外媒体的常见报道和身边人的看法,美国华裔对中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一个普遍理解是“累”,学生很辛苦,没有自由,天天做考试题,没有时间去户外运动,没有时间去玩,很多人精神压力过大,丧失了对学习的真正热情。
读者评论:
@5AGDG:“估计都是为了考试弄来的国籍,真正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真的有愿意去清华北大读书的吗?身边很多小朋友都不会说中文了能听懂一些中文,说起中国来就是你们国家,去过中国也就几次,根本不会愿意去中国读大学。”
@vawong:“对,我听说的也是,大部分都是中国孩子,父母钻这个空子,给孩子弄一个什么鸟不拉屎地方的国籍,绕过国家高考独木桥,以外籍身份申请清华北大。不如前段时间的帕劳买国籍事件。都是为这个准备的。老中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么钻空子占便宜走捷径上面了。”
@Rundy:“没想想这些华裔的来历?爷爷奶奶都是北京海淀的。哈哈”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