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5日上午,木鱼中学,一个母亲在书堆里寻找已经遇难女儿的课本。(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8年5月13日讯】这是我在2008年写的一篇新闻稿,由于种种原因,文章当时未能发表。林垚兄读后提出,愿意将其刊登在个人公众号上。这十年来,我也一直为当时文章未能发表,而对采访对象心存歉意,于是将稿件略作修改,请林垚兄刊载。以此致哀。
2008年5月25日,一场强余震让已成废墟的木鱼中学再受侵袭,破坏严重的部分校舍继续垮塌。
下午,我来到木鱼镇木鱼中学的一所帐篷时,十几位家长们已经挤满在里面。他们齐刷刷地盯着帐篷角落里一位面色乌黑、满脸胡茬正在通话的男人。
他是校长董进伦。董校长生气地挂掉电话,把手机狠狠摔在地上,对身边一位老师愤愤地说,“……把这些老师要逼死噻!”
闷热的帐篷里安静了三秒钟。一位家长不客气地开了口,“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我们的娃儿都没了……”大家立即七嘴八舌地嚷起来,“就是,这是什么态度,你们不能耐心一点么……”因为中暑和感冒,董校长的一只手上还正在输液。
此前的地震中,建于山坡之上的木鱼中学校舍瞬时化作瓦砾废墟,286名学生殒命人间。
如今,除了怀疑校方瞒报死亡人数,家长们问责校长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近四十年历史的学生宿舍,是不是危房?二、午休时宿舍大门锁死延误了逃生时间,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危房”文件
木鱼中学成立于1990年,坐落在木鱼镇北部的威虎山的山坡上。地震前,学校共有学生857人,教职工61人。它是木鱼镇惟一的中学,也是全县重点中学,升学率连续6年在全县排名前三。
5月12日是唐树法的38岁生日。他的儿子唐宇在木鱼中学读初三,离家之前唐宇说:“到时候一定给你一份生日礼物”。然而,天人永隔,唐树法终究没能看见这份礼物。
他从骑马乡赶到木鱼中学时已经是下午4点。此时的木鱼中学尘土飞扬、沸反盈天。装载着六七百名学生的宿舍楼几乎完全垮塌,化作一片废墟。早到的家长们徒手拼命地刨着砖石瓦砾,压在废墟里孩子们的哭救和家长老师们急迫的呼喊交织在一起。
初一5班的赵龙回忆说,“当时掏出来的人有一些手和腿都砸断了,血到处都是”。他们班随后在操场上集合,58个人的班只有21个在场。
唐树法扒出了3个孩子,“只有一个女孩还活着”。在他继续找的时候,突然发现废墟中散落着一些文件。“我看到有公章,就觉得可能有用,来不及仔细看就装了起来”。
快天黑的时候,瓦砾缝隙中,一个叫文轩的孩子告诉唐树法,看见唐宇已经被砸死了。唐树法立即觉得天旋地转,坐倒在地,再也没有力气去挖了。然而文轩也没有更加幸运——14日下午,这个孩子被挖出来的时候,身体已经僵硬。
唐树法坐在废墟中拿出这份带公章的文件仔细阅读,文件内容顿时让他一下怒不可遏。
这是一份文件草稿,有铅笔修改的痕迹。文件标题是:“青川县木鱼中学危房自查报告”。文件中指出,“我校现有危险楼房五栋,平房四排……均属原新光电子厂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逾今已三十多年,超过使用年限”。
我了解到,这个校园的最前身是新光电子厂,后该厂迁至成都。1987年这里是青川县职业高中,直到1990年木鱼中学成立于此。
唐树法告诉我,1987至1989年他上青川县职业高中时,就在现在木鱼中学的校园里。他清楚地记得,那时这栋宿舍楼“墙皮都开始腐蚀了,红砖也往下掉粉”。
在描述危房状况时,文件中提到了木鱼中学“欠债百万”,房屋“普遍墙体裂缝严重”、“砖块风化”、“楼板质量严重退化”、“地基塌陷严重”,以及“椽、檩腐朽,门窗破烂”。文件末尾处称,“……实在无力改造,故报告上级,请求解决为盼!”文件落款时间为2006年2月24日,用铅笔修改为2006年4月26日。
“自查鉴定是危房,为什么还让学生住?!”唐树法悲愤不已。
董进伦去年11月到木鱼中学任职,他表示并不知危房报告的事情。他的前任王兴权告诉我,除了“基本上每年都打报告”,他还曾向教育局和其他部门都反映,“很多领导来检查时也口头提过……在不同的场合,每年都提,学校的房子都已经过了30年的使用寿命”。
面对求证,青川县分管教育和卫生的副县长王志坚否认了木鱼中学校舍为危房的说法。他对我说,“要是危房,为什么800多名学生没有全死,只死了200多个?……要是危房的话,就全死光了。”我追问是否收到过危房报告时,王志坚副县长说,“记不清了,地震把我整蒙了。”
我找到了青川县教育局2006年作为代局长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刘成林,他说,“感觉当时没有收到这个报告”。刘成林称,“打个报告,反映困难是很自由的,给教育局,或者分管的县长、书记都可以”。他也不认同木鱼中学校舍为危房的说法,“整个县城的房屋质量都是这样一个水平,工作要按部就班的做……我们一直主要抓的是教学质量,升学率是放在首位的”。
木鱼中学的家长们目前没有心思考虑教学质量。5月24日,木鱼中学举行了一个开课仪式,来的学生并不多,反而引来了一百多名死难学生的家长。家长们认为死了的孩子还没安置好,不应当复课。董进伦校长称,有家长出现过激言行,“说要把这个帐篷烧了”;还有人说,“要上课,就把死了的孩子挖出来也背到这里上课”。
初三1班的学生候斌也告诉我,楼里很多地方有腐蚀的样子。他爬到楼顶玩时,甚至发现楼顶有裂口。候斌的班主任唐映亭却告诉我,震前还没有感觉这栋宿舍“特别严重”。学校本身打算建新的学生宿舍后,把这栋旧楼腾出来给老师们做宿舍。2007年,王兴权校长就告诉过大家,新楼“已经立项”,但一直到震前,也还没见到影子。
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当天,董进伦校长正在青川县,等待县长和书记签字,“办手续修办公楼、实验楼和学生公寓”。
生死之门,锁了
地震前的木鱼中学,每天中午12点半到2点半是学校规定的午休时间。3层高的学生宿舍楼是1969年新光电子厂的职工医院,楼内仅有一处楼梯通道。整栋楼房有两个门可以出入,其中一个小门常年不开放。
于是,剩下惟一的大门就成了生死之门。然而,这扇门在地震发生时牢牢紧锁。
为什么宿舍楼中午要锁大门?
部分家长说,主要原因是学校怕学生中午出去到网吧玩。校长对此笼统解释,学校规定就是按时开关门。
当天钥匙由老师白培松掌管。初一的学生赵龙和姜连强都告诉我,平时午休,白老师经常找初三的学生代管寝室,“然后将大门在外面一把锁锁上,到了下午上课的时候再来开门”。
白老师通常提前5分钟,也就是在2点25分左右打开楼门。这一天,白老师恰恰比平时睡得更熟一些。
2点28分,地动山摇之时,宿舍楼的门牢牢地锁着。
初三4班的女生王云霄说:“白老师说他当时没有穿裤子,就叫候斌去开门”。
值班室分里外两间,初三1班的男生候斌为白老师代管寝室纪律,睡在外间。
候斌告诉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听白老师大喊“候斌快开门”,他就跳起来拿了钥匙往门口冲。那时候“摇晃得很厉害,几乎站不稳”。候斌冲到门口只用了十几秒,但那时已经有四五十人在门口等。
他哆嗦着打开锁,“门是往里拉的,我只拉开了半扇门,还没来得及打开另外一边,就被后边的人拥出去了。”候斌被拥出去之后很害怕,拼命往操场上跑。他不知道身后的门前发生了什么,也就十几秒的时间,他再回头,“已经是灰尘一片了”。
当时赶到现场的初二2班文丁的父亲文丕荣看见在大门口的预制板下,“小孩的脚一排排,内脏全打出来”。文丁住的房间离门口最远,是唯一没垮的房间。他跑到最前面,离门口只有一步之遥。13日中午1点文丁被刨出来时,身体还是软的,但最终还是走了。
候斌回忆说,当时从门里跑出来的只有七八十人。“时间太短了,也就十几秒”。
家长们认为,午休时怕学生跑出去玩是对的,但不应该锁门而是应该派老师看守。
唐树法说:“不光是说地震,就是发生火灾,又没有安全通道,这些无辜的生命不照样没有了么?”
面对家长们的责难,董进伦校长脸色乌青,只说了一句,“锁宿舍楼,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就是按时开关门。”而王志坚副县长的回应干脆是“我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这个不是我们政府管理的层面。”
当我问王志坚,午休锁死宿舍楼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时,王志坚说,“这谁知道,究竟锁没锁楼门,你也不清楚,我也不清楚。”我随后表明,采访对象一致表示楼门中午都是锁着的,王志坚反驳说:“都锁了,为什么其他孩子能跑出来呢?”
决心追查到底
青川县山水秀美。传说中这里有一座河坝,每天入夜都会传出木鱼敲击之声,由此河坝被称作木鱼坝,附近的小镇就被叫做木鱼镇。
如今,“木鱼”这个名字形同惨剧。初二学生唐映雪的爸爸告诉我,地震后本想带儿子来看看镇上的心理医生志愿者,但他“一听到木鱼的名字就害怕”,不肯来。
唐树法和妻子白仲红常年在浙江、安徽等地打工。直到今年,他们才特地没外出打工,在家里想陪儿子读完初三。唐宇成绩不是很好,但“很懂事”,想要初中毕业以后上技校,以减轻家里负担。但唐树法夫妇一心让他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
如今,他们的愿望变成了为儿子的死“讨一个公道”。“不是赔多少钱的问题。我们夫妻马上都40了,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不清不白地死了”。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灾难没有这么复杂。从废墟里被挖出来的姜连强说到死去的同学们时讲,“他们还是初开的花蕾,就这样丧失了生命,真是太可惜了”。
家长们相互联络在一起,决心“追查到底”,“不管到哪一级,县、市、省,还是到北京”。唐树法提出,“要求追查职能部门渎职,追究责任,从重查处一些单位和个人,也要求政府部门在报纸上公开向死难家属道歉”。
据青川县木鱼片区抗震指挥部的信息,地震中,木鱼镇共有428人丧生,其中木鱼中学286名学生死亡,占全镇的67%。然而,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告诉我,死亡的学生远不止286,他们普遍认可的数字是570人左右,但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统计。
27日晚,唐树法告诉我,他看到了教育部的信息:灾区学校倒塌房屋被发现有问题一定严肃查处;对照抗震救灾当中表现突出的考生,各有关高校将以面试、加分等形式予以破格录取。”
对于唐树法夫妇,信息的前半部分是有意义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