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业事件的要害究竟在哪里?(图)


鸿茅药业事件的要害究竟在哪里?(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8年4月20日讯】鸿茅药业的事情,除转发了两条朋友圈之外,我一言未发。腾讯新闻的朋友问我,你咋不说几句呢?老实承认,刚开始,我是不敢说。到现在,众人喊打的态势已经形成,跟着吆喝的必要似乎也已经不大。

悲观与麻木之余,再老实说几句,社会人士吆喝跨省抓人,专业人士强调刑法谦抑,我以为都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失焦。

当年网民王帅在上海发帖批评河南公安,豫警跨省带回;当年法人杂志记者朱文娜批评西丰县委书记,西丰公安进京抓人。舆论群起阻击,跨省其实只是一个传播由头,逻辑上经不起严格考证,专业上也没有过硬依据。

所谓跨省,本就是一个伪概念,拘传、刑拘、逮捕,哪一个刑诉强制措施都没规定不可以异地执法。公安执法,要不让跨省,那就不叫执法了。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早已是用滥了的常识,此番借中国医生协会法律事务部一纸公函的口说出来,赢得满堂喝彩。得承认这个声明至少比海航、安邦、万达等等都要专业得多,但这事儿真就是个刑法谦抑性的问题吗?或者说这真的就只是个法律问题吗?

那么再问一句,鸿茅药业事件的根子在哪里?我以为在社会已经基本丧失了正常监督制约警权的功能。

鸿茅药业案中,从事主悲愤控诉,到质疑声音初现,再到央媒观望谨慎敲打、网红呛声互相壮胆,一直到现在的监管机构表态,你看到当地警方有丝毫退让表态吗?

忍不住想起今年两会上那几句著名的同期声——“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没有的背后,不止是不少地方警权嚣张,不止是不少地方警队甘为当地企业的“保护伞”,而是可以这么做而越来越无需忌惮社会观感,无需畏惧舆论压力。

所以,将不同声音当做商誉毁损犯罪,将经济纠纷当做经济犯罪,将言论自由枷以人身处罚,将行政处罚升格为刑事犯罪,将执法办案变成绑架人质与恫吓威胁,这些四十年来未曾治愈的顽疾,这些年来情况每况愈下。

更让人心塞心伤的是,每每有事,此前可以正常传递与放大压力的渠道早已阻塞。缇骑一出,四顾无声。从记者到律师,从专家学者到意见领袖,大家都是聪明的寒蝉。

想起当年河南公安厅长秦玉海为王帅案第一时间放人且公开道歉;当年进京抓人的西丰警察铩羽而归;当年中政委下文要求全系统吸取彭水诗案教训。

只可惜,已不是当年。

鸿茅药业案事已至此,相信定当妥善处理,那位发帖的医生回家可期。但趋势早已形成,鸿茅药业案就算圆满解决,仍只会停留在纯粹个案。

如趋势中看不到方向性的调整希望,所谓个案推动法治的梦想,恐只会是梦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石扉客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