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中不可忽视的可怕“商誉”(图)


商业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层面出现重大问题,才是真正的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2月12日讯】投资中真正的风险并不是市场风险,波动不是风险。真实的商业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层面出现重大问题,才是真正的风险。因此,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分享投资排雷指南之商誉篇。

“商誉”不是美誉度和商业信用,而是指收购中超过被收购公司账面值的部分,比如说一家公司账面值一个亿,但是收购它花了5亿,那么这4亿的溢价就被记作商誉。

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CEO们都有一个倾向,做大事业版图,拓展权力疆界。这虽然是美国的统计,但是人性不变,人们都倾向于自己可支配的领地扩大,因此在实际经营中,真正的动机,并非都是精确而严格的利润最大化。

有的公司潜在动机就是做大,管的人多多的;也有的公司就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一切战略只是为了干掉老二,它不是业绩和利润导向,而是情绪导向。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的并购是出于真实的经营需要。比如,收购一家处于产业链中关键位置的上游原材料公司,以获得协同效应。一旦收购成功,那么就不必再去求人高价采购原材料,而是平价在内部自己生产原材料。

可是在现实中,为了收购这家上游公司,往往会花费比公允的市场价高得多的溢价。通俗来说,往往买贵了。所以,乍看之下,好像原材料是便宜了,但是你付出了非常高昂的收购成本,最后按下葫芦浮起瓢,股东回报率可能还是下降了。

然而买贵了,股东的回报率下降,其实还算不上是问题,最可怕的是商誉减值风险,这是投资中最容易引爆又杀伤力最大的地雷之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到年底,公司需要对资产中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那么,如何来进行测试呢?

这牵涉到你对于商誉本质的理解。为什么一项1个亿的资产,会有人愿意3个亿收购?其实没有白花钱的傻瓜,账面值只能记录有形资产,然而很多诸如品牌这样的无形资产,都无法用会计准则的账面值来描述。

因此,企业愿意用高价收购资产,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被收购目标资产,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你出高价购买的,其实就是企业竞争优势,商誉的本质就是竞争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存在,让资产具有了超越平均水平的赚钱能力。

然而,随着经营的持续,慢慢被收购企业的各种问题相继暴露,突然发现,并购时你侬我侬承诺的业绩没有达标,甚至还出现了亏损,这就证明你根本是不存在竞争优势的。既然并不存在竞争优势,那么当初为了竞争优势而花高价购买,不就成为了笑话么?

因此,每到年底的减值测试,就是一个小体检,看看到底是笑话还是实话。从大数据的统计角度,大多数企业都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普通企业,所以,大多数商誉都存在减值风险,这是投资者首要防范的业绩地雷。

此外还需要补充一点:商誉这个东西,只减不增,它并不会因为被收购企业表现出色业绩良好而增长,它只扣分,不加分。

大家肯定还有疑问,既然商誉风险这么大,那么企业有多少商誉资产算大呢?怎么防范呢?

我们统计了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行业全体上市公司,商誉占总资产比重为2%左右。如果你的篮子里有100个元宝,其中两个是鸡蛋,那么即使它碎掉也不会对你构成影响。

但是我们又统计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商誉占资产比重达到12%,这里面甚至有一家公司商誉占资产比重达到不可思议的70%,商誉占比超过40%的创业板公司有近30家,商誉占比超过资产一半的有11家,如果篮子里面有一半以上都是易碎的鸡蛋,那么即使剩下的都是元宝,这个篮子也无法让人放心。

最后,愿你的篮子,装满五谷丰登的果实,而不是易碎的商誉;愿诗和远方,从此再无业绩地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许树泽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