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一些省级政府正在将过往GDP中的水分“挤”出去。(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8年1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近日中国一些省级政府正在将过往GDP中的水分“挤”出去,有的地方GDP甚至因此一下子缩水三分之一。这令各界质疑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字游戏而已,真实GDP增长率是笔糊涂账。此前李克强也公开表示过,中国的GDP只能做参考,不可信。
1月15日,天津官方媒体《滨海时报》发布文章《放下GDP规模与增速的包袱》,首次承认滨海新区存在追求GDP数字增速的“光环效应”,采用了有利于GDP规模的统计方式。
此前的1月11日,天津广播发布微博:【滨海新区重新调整GDP统计数据】,表示在更改统计口径和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的过万亿的GDP调整为6,654亿。
天津广播发布微博称更改GDP统计口径。(图片来源:微博)
这意味着仅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就缩水3,348亿元,缩水幅度达三分之一。虽然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但原微博的相关内容依然不胫而走。有网友曾在原微博下方留言讽刺道:“滨海新区变宾每新区。”
不止天津滨海新区,还有其他省级政府正在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内蒙古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这个百分比超过了此前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辽宁,其也仅承认部分区县“掺水”20%至30%。
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对《南方都市报》表示,这样的核减力度相当大,也证实之前存在数据不实问题。
1月15日,官媒发文评论称,“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两个地区。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而如果你有心去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相加,其总和与总增速超出全国GDP的最终数据,也是常见的现象。”
官媒的文章道出了“挤”GDP中水分的内情,声称不挤出水分“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如何应对经济中存在的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将是中共政府今年的工作主线。中国金融系统中的风险越来越高,中共当局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近年来不断强调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去年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写道,潜在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脆弱性明显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曾撰文指出,在GDP核算中,有一个市场定价因素,当浪费性投资造成的坏账被注销时,GDP的增加值部分及整体增长水平都会有所降低。然而,在中国大陆,坏帐没有被注销,政府也不受制于“硬预算约束”。而投资配置不当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公共部门应对此负主要责任。如果认为中国存在大量浪费性投资,就得承认政府公布的GDP增长数据由于未能承认相关坏帐的存在,夸大了实际的财富增长。如果中国坏账被恰如其分地注销,中国GDP年增长率将低于3%。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