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只有南北故宫才有许多古文物,要知道,民间的收藏家亦是典藏不少古物珍宝的。(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是您知道当“家庭的规矩”化为实体的“家法”,会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竹筷!您还知道,道士随身携带什么物品,不与它分离呢?“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提供了几个由收藏家李吉昆所典藏的古文物,在这里要来告诉大家它们的有趣故事。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一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一:公妈龛。(图片来源: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名称:公妈龛
族群:汉族
年代:约200年
制作:矿物彩/本件金碧辉煌,四片门扇可开阂,整座像个精巧的小房子,它的工艺技法、美学观则沿袭自2000年前的汉、唐、宋、明,一路传承下来。
用途:公妈龛就是安放神主牌仔的精美小屋,汉人所特有的文物,最能体现汉人“慎终追远”、“食果子,拜树头”的情怀。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二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二:司公仔象桮(道士筊杯)。(图片来源: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名称:司公仔象桮(道士筊杯)
族群:汉族
年代:约250年
制作:羚羊角
用途:道士于行科作法时,将筊杯挂于颈项,任其垂于胸前,掷筊问卜后,只需拉起红绳,无须弯腰捡拾。此景可谓道士与其筊杯不离身。
所以台湾谚语讲:“师公仔象桮”,比喻竟日腻在一起-形影不离的朋友,就如同“裤跤结相黏(台语,意思是指裤脚绑在一起)”。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三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三:八字盖。(图片来源: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名称:八字盖
族群:汉族
年代:约150年
制作:材料是红陶(砖胎)-红纸,大小是直径6公分-高5公分。
用途:
1、汉人视生辰八字为生命密码,订婚前要先“合八字”;择日也要对照当事人的八字;与人结拜,叫“换帖”兄弟,因双方互换生辰八字名帖,从此将自己的性命交在对方手中,生死与共。
2、早期出外到远方谋生或探亲,怕途中遭人“放符仔”,因此出门前,莫不先求神庇佑,甚至请道士作法,把自己的元神、八字封于陶杯中,那么,想找他麻烦的邪灵,就找不到他了。于是,有了“盖八字”的文化和文物。
3、“盖八字”,指的是一连串的仪式动作,把八字、头发、指甲、铁丁、稻米等放进“八字盖”中,确保祸福与共和平安。
注解:菜tshuah tshuah菜,土tshiah tshiah,酒开仔开酒,润饼kauh kauh润饼……和八字盖盖八字,这是台语命名原则的美妙之处。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四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四:家法。(图片来源: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
名称:家法
族群:汉族客家
年代:约250年
制作:材质为竹、藤,竹竖藤箍;尺寸为长5.1公分/宽7.5公分/高28.3公分。
用途:一个老爷爷为他儿孙讲故事,老爷爷手中拿一支竹筷,双手一折,啪!断了。拿二支,一折,啪!又断了。三支,用力一折,也断了。后来拿一捆,这下,再也折不断了。
老爷爷说:你们就像这竹筷,分散就容易被打倒;团结起来,别人就打不倒你们。
身为汉人后裔的台湾客家先民,怕子孙忘了这个教训,于是把故事具象化,做成“家法”,立在供桌上,一把向内弯,一把向外弯,象征对内对外都团结。每逢年节祭祖后,请出“家法”,让老长辈再一次讲述家族故事,历代生命史因团结得以承传,且成为共同记忆,族人关系因而更紧密。
注释:这个“家法”,让人深深感受到从中原一路南下的客家族群,在寄居-移居地始终是少数族群的内在不安,因此做出象征呼吁团结-团结-团结的“家法”,也是很自然的反应吧!
“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收藏之五
名称:家法
族群:汉族hô-ló人
年代:约180年
制作:黄杨木-长116公分/最宽5.5公分
用途:形似扁担供于供桌,逢年过节祭祖后,司仪宣:“请家法。”于是抬出,由族中长辈讲述家族垦拓奋斗史,使族人知晓“今之家业根基,乃历三代众人挑担、勤俭努力而得,垒之不易,败之一夕。”传承“勤有功,戏无益”之祖训。遇有子孙不肖,挥霍不知上进,即罚跪于家法前自省。
注释1:国有国法,家有家法,古人依法处分犯错的臣子-家人,是相当严肃的,就像孙武练兵,透过军法官斩杀了吴王爱妃一样。
注释2:台语中,关于勤俭的谚语教示相当多,像“三年勤俭加一冬,三个透早加一工(意思为三年勤俭,等于多了一年的努力;三天早起,等于多了一天的时间。此句是劝人要勤俭、打拼。)”/“骨力食力,贫惰吞澜(意思为勤劳者可以自食其力,懒惰者则只能挨饿。)”等皆是,对于“欲食毋讨趁(只要吃喝,不工作赚钱过生活)”的“懵仙哥(懵仙bòng)”是很瞧不起的。
大家了解这些古文物的故事之后,有没有觉得台湾民俗文化很美丽呢?对古文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的脸书(facebook)搜寻。
各位,我们下一回再见啰!
后记
中华民族由汉、满、蒙、回、藏、苗、傜、黎、彝……各族组成,台湾汉族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历朝各代,或因战乱,或因谋生而一直向南方迁徙。宋、明时期起(约13世纪),陆续有汉族渡海来台,尤其,明朝以后(约16世纪),有大批汉族来台垦拓,于是,也把汉文化带入了台湾。
如果把文化比喻为灵魂,那么,文物就是它的躯体。文化若消失了,尚可从文物里寻得文化。倘若连文物都消失了,那么,就难以探究曾有的文化,民族风情也就逐渐消失了。由此可见,民族学文物对民族的重要性!
民族学文物非常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世界各古文明的“传世文物”几乎破坏殆尽,仅“出土文物”供凭吊。同属古文明之一的汉文明,其所创造的汉文物,在中国,历经大清268年的统治(满族人),汉文化工艺(汉工)已悄悄转变成满文化工艺(满工)。之后,又经历文化大革命,传世汉文物几乎被破坏殆尽。
而台湾的“传世汉文物”,却因一海之隔幸免于难,虽历荷兰、日本统治,却也奇迹似的保存了下来,成为硕果仅存的传世汉文物代表作,这不仅仅是台湾的文化遗产,亦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以保存台湾民族学文物为宗旨,承接创会董事长李吉昆先生所捐,历40多年购藏,包括宗教信仰、居家生活、农村器物、百工器物、杂项、原住民与平埔族文物等六大类二万余件珍品,计划筹建面积至少30公顷,含室内外静态展示与动态操作区之博物馆。
企盼海内外华人及各国人士不分族群、不分国籍共同为保存人类文明,丰富人类心灵尽一份心力,让文明瑰宝早日呈现于世人眼前。
(撰文者:潘韶如/“财团法人台湾民族学博物馆基金会”馆长)
責任编辑: 云淡风轻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