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和服后面的小包包是干啥用的?
日本女人和服后面的那个神秘的小包包,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其实,最初那不是包包,是腰带的打结。桃山时代(1582-1600),丰臣秀吉积极宣导海外贸易,招引许多传教士远渡重洋到这个东方极地岛国。当时日本人见传教士的外袍是用绳子状的带子系住的,很感兴趣,纷纷模仿,日后又受朝鲜传统服的宽腰带影向,才逐渐演变成今日和服那种包包结腰带。
最初只是将编成绳子状的带子,层层缠在身上而已。这是名古屋绳带与博多绳带的起源。江户时代才改为宽腰带。
本来也只是三、四公分宽的腰带,后来渐渐加宽,成为今日需折两半缠在腰上的腰带。但是这种缠法会隐没女性的三围,变成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身材,于是女人们便想出在腰带上打结的方法,并且尽量让打结靠近胸部,以强调曲线。
日本女人和服后面的小包包最初只是将编成绳子状的带子,层层缠在身上而已。
和服腰带的打结,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带一样,结在正面,打结也很小。不过腰带本来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只好越打越大,最后大到看不到脚趾,走起路来像挺个啤酒肚子。又因这样一来行动反而不方便,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女人干脆来个史无前例的服饰大改造,将腰带的打结搬到背后。并将西方妇女不可欠缺的项链、胸针等装饰品,全改头换面成为绳带或是其他,统统装饰在前面或背后的腰带上。
所以请别小看那个包包,其实里面很有学问呢,细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贫贱。穿和服时,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闪闪发光的首饰。
另外,和服下摆的风花水月花纹,走动时会如何摆动、会增添多少女人的韵味,都是经过细心研究后才被设计出的。在这些花纹上,又该系上何种颜色或花纹的腰带与绳带,也是一门非临时抱佛脚便能暗记住的美学。
最早的时候,和服叫做汤帷子,是洗澡时穿的。(以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下面给大家普及一下和服知识:
和服
和服,从字面上解释为“和”的服装(“和”一字源于日本人为大和民族)。这种称呼源于明治时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们用以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别之故。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福泽谕吉以来,日本国族运动兴起,产生了大和民族的概念。后来为了将西方的衣物(即着物)作分别,和服逐渐演变成单指日本民族服饰。
明治43年住田吴服店广告纸面。(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吴服
吴服(ごふく)一字的产生,是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活动将纺织品及衣服缝制方法经传入日本,甚至将日本本土弥生服饰也称为吴服的缘故。百济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女。后来应神天皇复遣阿知使主前往吴国求缝工女。雄略天皇在位期间,阿知使主带回汉织女、吴织女。吴织女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在吴服神社里被祭祀。
17世纪谣曲《吴服》咏唱吴国绫织女为天皇制作御衣,织锦时的思念故国之情。因此吴服一词是专指以绫锦为面料的礼服。而用江户时代发明的木棉做的和服会用“太物”来称呼。和服裁缝古称吴服师。大政时代日本和裁士会成立后改称和裁士。
仿效盛唐时期的衣冠制度
奈良时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和“和服”。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国的汉服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在最早的时候,和服叫做汤帷子,是洗澡时穿的。后来日本人不穿着衣服洗澡了,就把它当成了洗完澡以后穿的衣服。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吴服和唐服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身份、年龄、社会阶层的不同,产生了很多服装类型,比如未婚日本女青年妇女要穿的“振袖”在不同职业穿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是始终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处系上带子,给人以一种和服似脱而未脱的感觉。反之,正经人家在穿着和服时,则须将衣襟合拢。如果是已婚的妇女,那么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则须将衣襟全部合拢。
責任编辑: 立明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