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孔子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互助。在孔子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时间长了,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交往。
在社会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为类似于邻居之间的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言外之意就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他是有群众基础的,所以,他迟早是会胜利的!
“德不孤,必有邻”,不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古人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靠近的趋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因此我们经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因此,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任何情况下,自觉把握道德底线,注重恪守道德观念,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无愧天地良心的有德之人,必然会有很多道德高尚的朋友。同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能使很多争端,得到和平解决。
从前,虞国人和芮国人,为了田野的分界,而发生了争执,一起到西岐,去请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帮他们评理。他们来到西伯侯所管辖的境内,发现那里的百姓,像士大夫一样相互尊让;来到京城里,发现那里的士大夫,就像三公九卿一样相互尊让。
虞国人和芮国,这两国的人,看到如此感人的情景,一起议论道:“这里的百姓,能够像士大夫一样互相尊让,这里的士大夫就像公卿一样相互有礼,看来,这里的君主,也必然不会把天下当作是私有财产,他们都不会化公为私的。”
这两国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侯(周文王)本人,就对原来相互争执田野一事,感到羞愧,转变为互相尊让起来,后来,他们认为:对那些田,只不过是闲田,我们没有必要再争执下去,就互相握手言欢,各自回国了。这一场争端,就这样因为周朝的官、民德行高尚的感化,而得到平息。古代哲人所言:“行无言之教”,西伯侯是做到了。
孔子说:“文王之道非常伟大,可以说达到了无人可比的程度。没有任何有意的举动,而使人发生了变化,没有故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了,这只不过是因为文王能够自己一丝不苟、谨慎真诚、恭敬待人,从而感化了虞国和芮国,便因此而和平安定。”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他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仁者”之所以能够达到“不忧”,是因为一个胸怀大仁大义之人,他的内心通常都会非常宽和、平静,可以忽略很多细枝末节,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平常之人,总会为一些小的得失而烦恼,为一些小的失败而懊丧,自然达不到仁者的“无忧”境界。
外国有这样一句谚语:“我们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不知道。真正决定水容量的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河堤两岸究竟有多宽。这种宽容是什么?就是仁爱的情怀。努力做一个仁德之人,既不会孤单,也不会忧愁,何乐而不为呢?
在国际关系方面,以德为邻之国,与仁同行之邦,其国家必然幸福安祥。
以恶为邻之国,与魔同行之邦,其国必定专制独裁,内斗惨烈如沸汤。
例如中共邪党,拜马克思为祖师爷;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与朝鲜为盟友;暗中与国际恐怖主义相勾结…是典型的“以恶为邻、与魔同行”。有人讲:“不!应该说:中共是“认恶为爷、与鬼同穴”,你看它最近又干出驱除低端人口;明暗两面养延朝鲜;红黄蓝裸体侵幼;以死亡威迫家长…罪行累累,血迹斑斑!”
现在,历史己经到了转折点,中共邪恶之徒,其命该亡。它们的生命既无长度,也无宽度,只剩下一潭“黑泥巴浆”。还是快快“三退”保命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