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集体转向 那中国呢?

【看中国2017年12月8日讯】韩国央行近期选择加息搅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美国、加拿大、英国相继加息,新兴经济体中绝大多数按兵不动,但印度、巴西、俄罗斯、智利和南非今年却在降息。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背后的原因何在?未来在美联储货币继续收紧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何去何从,是否会跟着加息?

美国经济稳通胀低,加息维持渐进。美国货币政策已处于回归正常化的阶段,而伴随经济稳健复苏,渐进加息和缩表也稳步推进。但目前美联储的关注点在于,虽然经济复苏显出韧性,但通胀回升力度偏低,核心通胀仍是拖累,因而加息仍将维持渐进。

加拿大和英国是发达经济体中目前已经开启加息的国家。但从原因来看,加拿大加息是因经济增速回升,但英国加息的背后则是汇率贬值后的通胀压力。

尽管欧洲、日本经济同样在持续复苏,但当前通胀水平离各自央行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在通胀回升尚不稳固的情形下,欧、日央行对待货币政策转向更加谨慎,相比加息,更需关注的是其量化宽松购债计划的变动。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汇率风波过后,降息稳定经济。巴西和俄罗斯前期为了应对本币大幅贬值和通胀攀升,均大幅提升过基准利率,汇率和通胀压力过后,当前处于降息阶段。随着经济的下滑,智利和南非在之前跟随美国加息后,今年又选择了降息。

韩国和墨西哥均有加息,墨西哥加息主要是为了应对比索贬值和通胀飙升。墨西哥CPI最高达到6.6%,9月以来有所回落,GDP增速却在下行,经济环境不支持进一步加息。韩国近期的加息举措一方面是因为出口好转,经济持续回暖,通胀攀升过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资产泡沫。考虑到高位的资产价格,未来韩国的加息空间不大。

亚洲货政趋同,美国加息冲击。亚洲其它经济体大部分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只有印度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8月降息25bp。但随着经济回暖、通胀回升,这些国家实际上也已经处于货币政策转向的临界点。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本不断流入新兴市场,目前各国的资产价格普遍较高,预计未来美联储紧缩带来的冲击也将较大。

中国会跟随加息吗?汇率牵制减小,货政更加独立。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汇率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牵制力相比之前已减小: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大幅减小;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提高;当前中美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对人民币汇率保护足够。从内部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加息的必要性其实并不大。逆回购利率失效,上调必要性下降。

首先要明确一点,由于中国央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操作并非完全自由的,真正主导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的是基础货币供给的数量,而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价格,所以逆回购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有限。今年年初央行两次上调逆回购操作利率,一个主要原因是抑制金融体系内部的杠杆,而当前效果已比较明显,进一步提高逆回购利率对金融去杠杆的作用不大,反而会加剧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市的动荡,弊大于利。基准利率滞后,贷款利率已走高。

今年以来虽然存贷款基准利率未动,但市场贷款利率却走高。这是因为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利率走高从金融市场向实体利率传导,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款基准利率重要性下降。在市场利率已经上行、紧缩效果体现的背景下,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已显得滞后,也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

本文留言

作者姜超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