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数量迅速减少(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7年12月8日讯】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黄胸鹀数量之所以迅速减少,是中国部分地区食用而过度所致。
据大陆媒体引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此次升级黄胸鹀的评级是因为“观测显示,黄胸鹀的全球物种减少速度大大高于此前的预期,这一点在过去11年间尤甚。”除了农业活动和栖息地受影响等因素外,其物种数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为了食用黄胸鹀而进行的过度捕猎。
一位曾经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透露,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黄胸鹀,如今两三天才能抓到一两只。为了追逐暴利,很多人会在山里田间架设鸟网,部分鸟网长达数公里,一旦黄胸鹀被鸟网挂住就难以逃脱。
这些被捕到的黄胸鹀,被鸟贩收走后,会被运到天津等地催肥,等养到一定分量再卖到南方。
为了保证黄胸鹀的“品相”,鸟贩要将鸟活活闷死。“摸着笼子里的鸟,如果觉得分量到了,就取出来放到一个不透风的塑料袋里,这个塑料袋大概有米袋子那么大,等装进差不多100只了,就扎上口子,闷死里面的鸟。等到里面的鸟没有呼吸了,要马上将鸟倒在地上晾凉。不然鸟的肚子会发黑,那样影响 ‘品相’,卖不出价。”这位捕猎人士说。
被闷死的黄胸鹀会被鸟贩装箱运往南方,出现在那里的餐桌上,成为人们口中大补的“天上人参”。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黄胸鹀所处的“极危”等级距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
13年间,黄胸鹀的评级经历了“五级跳”。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易危”,2013年“濒危”,如今变为“极危”。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