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12月7日讯】所有的决策,本质上都是在衡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看你究竟是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而已。继1981年、2001年之后,美国即将推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税改法案。不知是否有人关心过1981年和2001年是个什么年份?
1981年是美国经济最痛苦的时刻。在经历70年代能源危机和物价飞涨之后,美国经济突然停滞了,高通胀什么都贵,同时大家还都找不到工作,失业率不断攀升。在1981年,美国利率历史性突破15%(现在在零附近),资本市场也跟着倒霉,道琼斯指数回到了17年前的起点——七百多点。
再看2001年,一片繁荣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就像一场狂欢的派对突然被拉掉了电闸,漆黑一片。人们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集体陷入恐惧和迷茫。
你注意到,大规模减税往往出现在这种时刻:经济异常困难,并且无计可施。当年美国能放水印钞票吗?不能,因为物价在飞涨,放水相当于火上浇油。在那一刻,除了减税,没得选择——减税恰恰对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下面证明给你看。
税收是个什么东西?本质上它是切蛋糕的刀叉,它在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之间分配价值。当大家举办派对,蛋糕做的又大又甜的时候,没有人在意刀叉的大小。可是当经济减速蛋糕变小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你这刀叉怎么比蛋糕本身还大呢?那么作为大厨,就只能换小刀,同时给派对的参与者多切一点。谁是派对参与者?显然是企业和劳动者,让大家吃饱,才能创造更多价值,蛋糕才能再继续做大。
这里面的经济机制是:减税让利出来的每一块钱,都会变成劳动者和企业的一块钱的收入。
劳动者多出来一块钱收入,他就会增加一块钱的消费支出,这笔支出又会变成另一个人的一笔收入,他多了这一块钱的收入,也会拿出这一块钱进行投资或者消费行为,以上这个过程显然是能拉动经济的。
而对企业,每少一块钱税收,就多一块钱利润留存。多出来的利润留存,可以拿来购买设备和投资厂房,扩大生产,赚更多钱的,这也是能拉动实体经济的。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即使经济停滞不前,但是当企业被分配了更多的蛋糕,得到了更多的留存利润,会直接体现为报表上的净利润增长。因此在减税的第一年,企业会因减税提高净利润。当一家企业获得了更高的增长,它的估值会抬升,股价会上涨。(资本市场倾向于奖励有增长的企业——给予其更高的估值,同时惩罚没有增长或衰退的企业——给予其更低的估值)
但是请注意,只有第一年,企业能得到减税带来的利润增长。减税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增长,除非你持续的减税。这一点非常重要,敲一下黑板。
以上证明了,在困难时期,给企业和劳动者多切蛋糕,能够显著带来GDP的上升和资本市场上涨,这是各国都验证的规律。
那么既然规律奏效,办法好用,那一直减税,不就能持续拉动经济,做大蛋糕了么?这样多好呀!
我们看看1981和2001年之后的事情就知道了。美国想收的少,但是它花的多,因此财政赤字不断创出新高,在2011年前后,美国政府曾经短暂的因债务超限而停摆过。为了维持这个机制运转,它就需要不断发行美国国债,向全世界借钱度日。(有观点认为,资本回流美国,当基数足够大,即使减税,但税收总体上还是会增加的。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数据,实打实证明了减税确实造成了总税收的减少。)
当它向企业慷慨网开一面,就只能背后求人,问债主借钱度日。而美国国债的主要购买者之一是美联储,美联储的钱是哪里来的呢?是它自己印出来的。
以上,所有的事情就联系起来了。美国历史上的减税,都在短时期拉动了经济,但是代价是,它堆积了沉重的债务,留待未来去解决。因此,出现了一轮又一轮持续至今的量化宽松印钞行为,去弥补一次又一次减税欠下的债务。而这种量化宽松的放水,一次又一次的酝酿了未来的经济危机,这就是经济历史上的轮回,专业人士给它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周期。
看过以上历史和经验,你会明白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所有的决策,本质上都是在衡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看你究竟是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而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