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自美国退潮

【看中国2017年12月3日讯】“中国制造”遍布美国的情况已有很大变化,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在减少。曾几何时,美国商场里的体育名牌服装和用品上贴着的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商标,而现如今却已落到了这样寥寥可数的程度,说明这些品牌已经完成了从中国的“大撤退”,在其他国家成功地“安营扎厂”了。

这种现象与波士顿顾问公司(BCG)今夏发表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结果十分吻合。该报告指出,若以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作比较,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两者成本差距已大幅缩小。

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成本大幅提高有三个原因:一是薪资大幅提高,中国的时薪从2004年到2014年十年间的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攀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工业用电成本从2004年每千瓦小时7美元涨到2014年的11美元,天然气成本更从2004年每单位5.8美元涨到13.7美元。与中国生产成本暴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从2004年至今的增长幅度不到30%,虽然时薪依旧高于中国,但比中国工人多出来的工资成本被美国更低的天然气价格、价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当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所抵消,因此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链逆转。

《纽约时报》曾报道,中国的纺纱业成本已比美国高出30%,导致中国纱厂反而前往美国设厂。更多生产商则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孟加拉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处。另据报道,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在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富士康、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显然,“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危机,由此引发的制造业倒闭潮已不可避免,这里既有技术赶不上时代、前期投入过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也有无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出现歇业关门的企业,更有试图转型升级但是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