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最内在的部分一直是最隐密,最难看透的。然而,我们又往往眼观外在,倚靠人的外表、事情的表象来判断一个人、一件事情。可是,或许在大家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丝丝期待,渴盼自己拥有万千人推崇的良好德行,以及具备历代伟人坚持拥护的强悍精神。否则怎会有不少宣扬正统普世价值的影视作品,能够跨越时代、东西方、文化隔阂与种族差异等局限而受到专家学者一致的推崇呢?
自从看过印度电影《帝国战神:巴霍巴利王》后,就期待着下集。然而,看完《巴霍巴利王:磅礴终章》后,更加明白电影动人的原因何在。除了史诗式历史与英雄事迹等题材、鲜亮的色调、磅礴大气的格局吸引人以外,主角鲜明的个性真的是一大亮点。巴霍巴利父子不仅具备勇猛的气势,还兼具人类难以坚持到底的美德。
无论是在万众面前,无论是在母亲的威逼下面临抉择,以及立即被剥夺王权的当下,还是苦涩地接受与至亲之间的对立关系后,“信、义、孝、忠”的价值与意义都一再被彰显,不曾失去它塑立主角威望的关键地位。这些美德更是加促角色更富灵性,甚至是更显“神性”的关键。无怪乎古今中外出现这般的人物时,往往被众人视为英雄,经时间的淬炼,亦逐渐被神化了。
这是必然嘛!自古至今,能受到万众推崇的英雄人物当然得具备不同俗人的气概,坚持忠孝仁爱信义等普世价值,即使在极权威迫下也是能坚持真理到底。
观赏了电影之后,重返现实,顿时觉得生命的可贵正来自于这些美德,这些精神层面的淬炼。我们都知晓人们是不能丧失对于这些美德的坚守。它们不似氧气般厉害,不是人类仰靠存活的主因;它们也不似水般重要,不能占据人类身躯的70%。可是,人类一旦唾弃这些至纯至洁的精神价值,将成无灵性缺心魂的空躯。
文人刘庭式认为娶妻当娶贤淑女,然而当对方成为盲女亦守信婚娶,其行径理当成为众人的楷模。(绘图:志清/看中国)
古代事迹彰显精神价值
放眼望古今,中国古人向来为众人展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惕励与警示:
商鞅要推行新法时,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特意运用“徙木立信”的策略。当真有平民移动木杆来赢得黄金后,此举也正意味着商鞅对改革的言出必行,更象征着秦国执行新法的决心与人民对其的信任程度。
归顺唐军的尉迟恭虽然遭到众将领的猜忌,李世民却用人不疑,不忧虑尉迟恭会心怀不轨,暗谋叛变,甚至还赠他离开的路费。尉迟恭不愧为义士,不仅曾冒死抢救李世民,还凛然婉拒太子李建成的馈赠,即使招致齐王李元吉派刺客暗杀,最终也因为他无畏无惧的正义之相,吓退了刺客。
范式(巨卿)向来重义有诚信,连好友张劭在下葬之际,他的棺木还重到无法抬运,只等着赶来送葬的范巨卿再一次相会。数年后,居然出现委讬棺木与妻儿给范式的陈平子。原来,陈平子素来敬重坚守信义的范式,即使无缘相识,在突染重疾时仍懂得讬付范式绝对无误。范式见到棺木、阅读素书后,果然亲自护送陈平子的棺木与妻儿回乡。
文人刘庭式的父母在他没没无闻,就帮他与一户清寒农家订下一门婚约,对象是一位相貌平平却贤淑有德的少女。不幸的是,刘庭式高中进士后,才发觉女子因病失明。女方家自惭形秽,不愿高攀,但刘庭式仍不顾亲友劝阻,坚持娶盲女为妻。刘妻虽盲,却持家有方。宋神宗熙宁年间,当刘庭式与苏轼结交为友时,刘妻已逝。刘庭式依旧思念着亡妻,并未再娶。苏轼知道后,则开玩笑表示,情爱来自貌美,刘妻并不漂亮,不知刘庭式为何悲伤,对她的爱来自何方。当刘庭式答说,自己是娶德娶贤,倘若美女皆可为妻,当初怎会娶盲女呢?苏轼听闻,默然不语。
上述这四则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了,即使没有显现画面,相信其中的美德为何,大家也都是一目了然。纵然你觉得都是老生常谈的德性价值,纵然是会让你觉得不该成为生命焦点的精神,但要确切落实在生活中,你真觉得有那么容易吗?历史故事并不应当仅仅是记载当时的景况,留存到未来让后人知晓、传播而已,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从中学习经验,且思索错误的意义,避免重蹈覆辙,躲开遭遇前人曾面临的荒谬与挫败,懂得让人生路途变得更进步更美好更璀璨。
那么,当我们屡屡阅读到古代名人的事迹或名言,了解它之所以光耀万丈,之所以传载千百年之际,是源自于其中承载着高尚品德或清明精神时,平凡又渺小的我们,岂能不谨慎又肃然地思索,岂能不怀谦卑之心来多加学习推崇呢!
参考资料
印度电影《帝国战神:巴霍巴利王》,2015。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磅礴终章》,2017。
戴晋新;王福群《信的故事》(台北:小学馆图书,1983)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