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大陆居民对中共政权不满,因此转而认同中华民国
【看中国2017年10月11日讯】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但有些中国大陆网友却无心庆祝。他们在等待九天后的“双十节”,即中华民国的国庆。
一位山东网友在微博上写道:“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炫着今天的‘国庆节’,可我觉得今天却是祖国的受难日,正是在这一天我们民族彻底了沦丧了灵魂,丢掉了根。10.10双十才是我们祖国的生日,希望有天可以名正言顺的庆祝这一天!”
一位湖南网友说:“双十快到了,我虽身在赤祸严重的大陆,但我向往青天白日。祝福台湾,祝福中华民国!国庆快乐!”
另一位浙江网友则问道:“国军兄弟,何时收复故土?”
近年来,每到十月初,都可以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不少类似的言论。
这可不只是几个网民随便发发牢骚。事实上,这反映了在中国大陆已经相当普遍的一股怀念民国的思潮。
这股思潮早在30年前就已在大陆萌生,近十年来更是发展成为蔚为壮观的“民国热”。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陆人怀念民国呢?
抗战历史
中共1949年推翻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夺取政权。为强调其夺权和执政的合法性,新生的中共政权自然要把民国说得一团漆黑,称其为“万恶的旧社会”。
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出于对台统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民国史,尤其是抗战史研究的控制。
中共以前一直宣称,国民党不抗日,抗战是共产党打赢的。但在1980年代之后,尽管中共仍坚持自称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开始允许媒体讲述国军的抗战功绩。
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共当局始料未及的。只从课本上学过共产党用“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击败日军的国人,一旦听闻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悲壮历史,内心感到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在许多人心中,国民党及其领袖蒋介石一下子从“不抗日”的民族败类,变成了浴血抗战的民族英雄。
“反对台独”
2000年,台湾民进党在大选中击败国民党,主张台湾正式独立的陈水扁当了总统。
几十年兵戎相见的国共两党,在反对台独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目标。一夜之间,国民党从拒绝“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分裂分子成了“反对分裂”的爱国者。
而中共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中华民国”国号,比起台独人士梦想建立的“台湾国”,至少带有“中华”二字,因此也显得不那么“反动”了。
自那以后,大陆媒体对以国民党为主的台湾“泛蓝”政党的报道越来越正面,而宣传部门对媒体刊登有关民国史内容的限制也进一步减少。
因此,大陆民众从公开媒体上认识到的民国形象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从单色调的“黑暗旧社会”逐渐演变成色彩斑斓、思想多元、人物丰满、大师辈出的精彩时代。
“民国热”
政治上的部分解冻,促使中国大陆学界、媒体和公众掀起了对民国的怀旧风潮。从2006年开始,大陆媒体上开始出现“民国热”的说法。
在中国互联网上,也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和国民党的“粉丝”。这些经常以中华民国国旗或国民党党徽作为头像的网友,毫不掩饰自己的爱国情结。但他们爱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
在怀念民国的人士眼中,民国时期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远远超过1949年以后的任何时期,而民国时期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为台湾的民主化埋下了种子。
有大陆学者指出,在民国初期以及1928至1937年的“黄金十年”中,中国经济都曾高速增长,而几十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只不过是“回归历史”。
中共历来宣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有大陆学者公开说,中国早在民国时期就因抗战胜利在国际舞台上“站起来”了,与中共夺权毫无关系。
“断根”式打击
那么多人怀念前朝,对当权者不是什么好消息。中共宣传部门已经定调,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加以抑制。
2010年,时任《北京日报》社长的梅宁华在《红旗文稿》发文,主张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文章说,有人“为已经被中国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一些历史结论‘翻案’……为历史上已有定论的叛徒、反动统治人物评功摆好”。
“有人竟宣称动荡不已、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这些显然是对历史的颠倒和虚构。”
拥有少将军衔的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在人民网发表文章,批评“一些居心险恶者”采取“以史喻今”的手段,“要对中国革命诞生的新中国采取‘断根’式的打击”。
大陆党媒也于2012年发表社论,强调“美化当年国民党政权是公然撒谎”。
后院起火
显然,中共已看到民意转向的危险,试图扭转当年为统战而放松宣传控制的负面后果。
但是,一切都已太晚。多元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已经形成,不可能重回官修历史一统天下的过去。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大陆的部分民众将继续以怀念民国作为他们表达对中共统治不满的一种方式。
中共的统战策略似乎确实对台湾的国民党起了作用,但却在不经意间促使民国的精神和国家认同在大陆复兴,进而对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根本上的挑战。
这“后院起火”的结果,恐怕是北京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