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卷流香】杜甫:休作狂歌老 回看不住心(组图)


成都杜甫草堂。(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杜甫一生倾心于佛法。喜游寺访僧,求法参禅,曾到五台山研习佛法,与京师大云寺主赞上人交契极深,杜甫诗中有关佛寺的题诗及谈禅说佛的诗作,现存的约有数十篇之多。杜甫虔诚礼佛,从他的诸多诗篇中可以看到他的诚心向佛之意以及佛法对他的深刻影响。

虽然后世称杜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在红尘的困顿和坎坷中,杜甫的诗中始终充满了对修炼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正信、无限崇敬之情,而诗人也在尘世中努力修行着,诗人对佛法的笃信贯穿一生。

杜甫曾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驻留,留下大量诗作,《望牛头寺》是其中的一首,从中可以看到杜甫虽然身在红尘,却心在方外,佛法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

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的近2年间,写下了上百首诗。《望牛头寺》约在广德元年(763年)作于梓州。

据《寰宇记》载,牛头山,在梓州郪县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头,四面孤绝,俯临州郭,下有长乐寺。楼阁烟花,为一方胜概。又据《九州记》,葛仙翁尝游此山。牛头山自古为州城保障和一方名胜。先后建有长乐寺、灵瑞寺,牛头寺、永福寺、广化寺、天宁寺、洞门寺、罗汉院等。

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上个世纪80年代,根据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的事迹,在县城西郊梓州公园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了“梓州杜甫草堂”,成为旅游胜地。三台杜甫草堂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

让我们一起领悟诗人的作品,体会诗人高尚、纯洁的内心世界。

望牛头寺

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源自《全唐诗》)

在山间举目长望,青松翠柏、苍茫雾霭之中,巍峨壮丽的牛头寺隐约可见;云梯般高危的阶磴在秀丽的山间曲折萦绕,通向顶峰和山寺。

鹤林,源自佛家典籍。据《涅盘后分》记载,佛入涅盘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皆垂覆如来,其树惨然变白。经云树色如鹤之白,故名鹤林。就是说,释迦牟尼在山间涅盘之时,双树合而为一,垂覆其上,树色惨然变白,如同白鹤,所以叫鹤林。

白日所见,在明媚的阳光下,山寺边松柏苍苍,鲜花烂漫,和蓝天白云隐映下的秀丽山峰溶为一体,整个牛头山春色如醉。到了晚上,星汉灿烂,从寺殿旁望去,明亮的天河像是静静地卧在殿堂的后顶上。

无论白天黑夜,都有高僧开席说法,启迪众生,也时有虔诚奉佛的信徒于此布施。

这里的“灯”可以理解为佛殿中的长明灯,也可理解为佛法。佛家认为,佛法可以破除人们的愚妄执迷,如明灯可以破暗,故常以灯喻法。《华严经》卷五十九:“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无所损减,菩提心火亦复如是,悉然三世诸佛慧灯,无所损减。”《释迦成道记》中有“一灯灭而一灯续”。六祖相传一法,故云传灯。六祖慧能以下的高僧的言行就被编入多种的《灯录》里。

布地有黄金,源自佛家典故。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逝多林给孤独园”的来历。善施长者乐善好施,当地人赞美他的德行,称他为“给孤独”。他听说了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希望建造精舍,请佛降临。逝多太子的园地高爽干燥,适合建造精舍。逝多太子却开玩笑说,“你若能用金币布满此园,我就卖给你。”善施长者毫不吝惜,拿出所有金币,铺在地上。太子被感动,将树林施舍出来。园地是善施买的,树林是逝多施舍的,释迦牟尼佛因此把这个地方叫做“逝多林给孤独园”。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底以金沙布地。

传法无昼夜,可知唐代佛法的兴盛,僧人修炼的精进,来此听闻佛法的人数众多,法席之盛可以想知。布施以黄金,可知当时民众的精诚之心,前来布施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可见,牛头寺享有盛名,不仅因为它景致优雅、为一方名胜,更因为它是佛门圣地、为一方众生得法开创机缘。

身在佛寺中,高僧说法日夜不绝,听法中,诗人反思着自己的人生。忙碌一生,萧瑟坎坷,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不要再狂歌度日、浑浑噩噩了,浮生若梦,一切的思虑、忧劳都是枉然。应该断除妄念,不被恩恩怨怨所系缚,安时处顺。唯有修行、返本归真,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彻底解脱,万事不执着于心,放下一切执念,让此心永得安宁。

不住心,源自佛家典籍。回看不住心,这里比喻为真正修行、放下执着、坚定修炼,使心安宁清静。《金刚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众香偈》有“转不住心,退无因果。”《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诗的前部分表现牛头山禅寺的幽静、超尘脱俗,与天河相接。后部分直接引用佛典与典故,写牛头山禅师不分白日黑夜传灯布道的功德无量,表明自己不作狂歌态亦修成不住心的心愿。此诗极富禅意,景中寓禅。

短短几句诗中,居然引用了这么多的佛家典故与典籍,真是令人惊讶!字无虚用,字字珠玑,回味无穷!在乱世的颠沛流离中,诗人难得保持这样的乐观心境,应与他在寺院中听禅师说法有关。佛法洗涤了心中的困苦与疑惑,心变得清净安宁,境随心转,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变得祥和与清幽了。


成都杜甫草堂中的雕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杜甫自幼就诚信佛法,而在牛头寺中禅师日夜说法,这对诗人是相当震撼的。晨钟暮鼓,敲醒迷中人!

人生为何而来?诗人的心中明朗开阔,也许从佛法中早已明了人生的意义。醉生梦死、浑浑噩噩、狂歌到老,这样的日子会有尽头,人生一定有更高的使命和目的。摒弃尘世中的妄念与执着,放下名利情的牵绊,在修行佛法中不断提升自己,心境才能达到真正的平和清静。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参考文献

1.《杜诗详注》,(清)仇兆鳌。
2.《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2015。
3.《杜甫诗鉴赏》
4.《杜甫与禅》
5.《杜甫与佛教》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