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有产权房可落户上学?现实是残酷的(图)


北京共有产权房并不能使非北京籍人士落户。(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7年8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8月16日,中国大陆官方媒体报道,“共有产权房可落户上学”并非指非京籍人士可购房落户。北京市新入市销售的自住房将转为“共有产权房”,相关政策征求意见近日截止。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市住建委明确共有产权住房属于产权类住房,可以按照本市相关规定办理落户、入学等事宜。不少人士对此消息进行了解读,认为购买共有产权房可落户。北京市住房保障专家组成员对此进行了“澄清”和进一步解读。

只能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2017年8月3日至8月10日,北京市住建委就《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印发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间,《办法》和《导则》受到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馈意见对一些具体细节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北京市住建委进行逐条回复。

其中,对于群众关切的能否落户、入学等问题,北京市住建委回复表示:“共有产权住房属于产权类住房,可以按照本市相关规定办理落户、入学等事宜。”

消息一出,不少分析人士将其解读为非京籍人士可以购房落户,各类分析文章频出。

北京市住房保障专家组成员表示,此类消息实属“误读”。北京市推出共有产权房的“落户”是指户口迁移,比如是北京集体户口的可以迁移落到房子上,并不是非京籍家庭买共有产权房,就可以落户北京。

业内人士认为,人们产生这种理解的原因是,首先,共有产权房要求各区需满足在本区工作的非本市户籍家庭住房需求的房源应不少于30%,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家庭可以通过申请、摇号的方式购买。同时,中国不少城市曾经为拉动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针对非当地户籍人口确实有过“购房落户”的政策。例如天津市,在出台积分落户政策之前,只要全款购房并达到一定总价即可落户。

中国的户籍体制改革虽然已先行在中小城市放开,但是对于诸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目前依然实行人口指标控制的户籍管理政策。

针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日前,经济学家马光远发文表示,中国城镇化的症结就在于户籍制度。近40年来,中国城镇化实质上进展迟缓,除了城镇化思路和战略有问题之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城市的户籍坚冰不仅毫无松动的迹象,反而越来越紧。一个存在户籍界限,并且在户籍下面又衍生出各种五花八门不平等福利待遇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却又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城镇化本质上是一种假城镇化、夹生子城镇化、掠夺式的城镇化,其本质上是维持以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等级区分,从而人为制造社会的割裂。而这一切的根子,都在于难以打破的户籍制度。因此,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城镇化要解决的是打破这种身份的严格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特别是大城市,热点城市,户籍更是成为屏蔽很多人的最有力的利器。没有户籍,租房买房,其实都很尴尬,孩子也上不了学。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龙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