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对货币政策报告做了解读,并否认流动性收紧。(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7年8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日前,中国央行发布了《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有一项金融数据值得关注。中国央行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对报告做了解读,并否认流动性收紧。8月13日,新华社发文对央行的解读似乎有些异议。
中国央行日前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被舆论认为金融监管进入下半场,意味着有些特别的监管措施将陆续出台。例如,报告中说,“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对其他银行继续进行监测,适时再提出适当要求。”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这项监管措施要到2018年三季度才会推出,实际则提前到了一季度,明显早于市场预期。
报告同时还提到,“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亦在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据此可以判断,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因为M2增速下降而进行向松调整。
还有,中国央行再次提及资产管理行业新规,新规已呼之欲出。并且值得关注的一项数据是,6月末超储率为1.4%。虽然较一季度末的1.3%略有升高,但依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远低于2016年2%左右的均值水平,这依然反应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名义上声称“稳健中性”,实则偏紧的货币政策的意图十分明确。虽然中国央行的专栏文章中对今年超储率的显著下降作出了解释,简单来说,中国央行并不认为目前的银行体系流动性是紧的。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吉灵浩撰文表示,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有目共睹,央行这样的表态意味着市场机构恐怕要做好总量流动性长期偏紧,银行配置需求长期不足的准备。
根据中国央行专栏文章的解释,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金融机构保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占一般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机构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数额和比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对金融机构至关重要。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下行态势。2001年超额准备金率超过7%,之后总体呈下降态势,2003-2008年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在3.5%左右,之后进一步下行,目前超额准备金率在1.5%左右。
8月13日,中国大陆官媒新华社发文称,“央行‘削峰填谷’的公开市场操作,当前货币政策不宜过紧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并且新华社称,“未来仍不能掉以轻心,要看到,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较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艰巨……”
从中国金融市场的反应来看,7月跨月资金面出现意外紧张,而8月的资金市场紧张局面仍延续着。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8月10日撰文认为,流动性偏紧已经影响到企业融资可得性,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和可得性下降很可能进一步发展,其中,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可能是受影响较大的群体。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日前发布《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指出,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中小银行与影子银行的关联性继续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依然紧张,某些依赖影子银行业资金的借款人,其再融资风险逐渐上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