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租房问题,要靠市场,而不是政府
【看中国2017年8月1日讯】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房价高不可攀,一些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也可能租不起房,于是,有些人又怀念福利分房的时代。
福利分房是失败的,根本没有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笔者在80年代亲眼目睹上海人几代人挤在小房子里,苦不堪言。
福利分房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一种房屋分配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房屋是可以用货币去购买,交换。
奥地利经济学派米塞斯否认计划经济实行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合理的经济计算的可能性在于用货币表现价格,价格包容一切。而计划经济不存在这种以货币表现的价格制度,不能让价格反映供求与价值。福利分房,既不是通过合理的或市场动态的价格供给,也不可能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得,而是通过工龄、职称、权力和关系等非价格因素得到,于是分房过程就非常混乱,供需关系价值规律被扭曲。
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除了提供工作和工资,还要为职工提供一系列的福利,在单位提供的诸多福利中,人们最为关注的就是房子。在当时人们的头脑中,房子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福利,是铁饭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等着排队分房,没有其他的路可走,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担心没有房子住,只是时间长短,房屋大小,房子好坏的问题。
当时中国实行低工资制,职工工资不含购房款,国家将这部分剩余价值集中起来,由财政拔给各单位,各单位再建房分给职工。政府盖房子,分给老百姓住就是人民常说的“公房”,“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福利分房的典型特征。并且,这个福利房归国家所有和支配,个人没有产权,不能交易,限制转租。其实类似于公租房。国家定面积,定标准,定租金和进行维护。福利分房的制度几乎一直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下半叶。
福利分房难以为继,因为它违背经济规律。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这有划时代意义,从此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中国房地产迎来波澜壮阔的大牛市,50年被压制的需求集中释放,没有房子的渴望拥有房子,有房子需要改善居住,已经改善的有投资需求,总之,房子的各种需求被充分激活。任何商品,只要有需求就一定会支撑其价格,这是房价一直上涨的内在逻辑。当需求释放完,房地产牛市也就终结,现在谈楼市崩盘为时尚早,中国楼市至少还有10年黄金期。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这是革命性变化。
近期,国家为什么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租售同权”和“租购并举”的概念正式提出,住建部表示要对住房租赁进行立法,凸显租赁在住房供给体系中的重要性。这难道也是供给侧改革?
租售同权不是中国发明,国外早已有之,北美的中小学没人管你的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只需入学时,能提供证明你孩子是住在这个区里即可。买房的提供买房证明,租房的提供租房证明。
无锡更搞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取消购房面积达60平方以上准予落户的政策,增设租赁住宅落户政策,凡在本市租住经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租赁登记备案的合法租赁住宅,同时具备参加我市城镇社会保险、申领(签注)《江苏省居住证》均满五年(宜兴为均满三年)条件的,准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锡落户。
朝令夕改,这对购房人公平吗?房子拥有人的权利不如租客。
不管是租房还是买房,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依靠行政力量反而适得其反。
根据现在的存量房与增量房数量及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供需基本平衡,居住问题基本解决,也没有谁睡在马路上,只不过有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的人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有的人住大房子,有的人住小房子。穷人租房,富人出租房子,中产住自己的房子,这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最正常不过的现象,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欧洲不少国度居民家庭租房比例都超越了30%,德国居民家庭租房比例以至超越了50%,美国也约有1/3的居民家庭租房住。
政府突然增大租赁住房供应,甚至以极低价格的土地出让给国有房地产企业建造租赁用房,这将打乱市场平衡,并且增加居住成本。本来出租与租房也不需要承担税金,交易成本降到最低,现在,为了实现租售同权,需要备案,还要纳税,而税收最终会转嫁给租客,虽然增加了供给,但可能提高了租金。其次,住房租赁不管是政府经营还是企业经营,都会产生管理和税收等成本,这些成本同样会反映在租金中。
政府推进公租房货币化,培育和开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另一用意鼓励城镇居民家庭由买房转向租房,减轻房价上涨压力。千万别上当,有钱还是赶紧买房,没房才是无产阶级,你难道想成为无产阶级吗?租房是无奈之举,而非长久之计。
去年中国租房市场租金范围也就1万亿左右,而美国高达3.5万亿,租赁市场还有发展空间。解决租赁住房的问题,一定要靠市场,而不是政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看中国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请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据此进行证券投资操作而产生的全部责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