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高山青 展现台湾原住民新风貌(图)
“神韵”是中西合璧的交响乐团,乐器的种类更甚于传统的交响乐队。(图片来源:2014神韵交响乐团预告片视频截图)
全球华人都耳熟能详的台湾原住民歌曲《高山青》,在2016年“神韵交响乐团”的全新编曲、配器之下,展现耳目一新的质感,独一无二的创意!换言之,若想感受“神韵交响乐团”的编曲功力是如何世界顶尖,一定要听这首《高山青》!
《高山青》是张彻谱写于1947年,为台湾二次大战后第一部中文电影的主题歌,问世至今70年以来,无论是流行音乐版本、国乐版本、西方交响乐版本,多数表现原住民年轻男女之间的情爱,调性忠于台湾原住民的奔放、阳刚。
以交响乐版本来说,在乐队编制上,绝大部分为传统的四大声部,偶有中国大鼓等少量中国乐器;此外,普遍一开始以气势开场,进行整体的大合奏,再穿插不同乐器的主奏,最后也以气势结尾,表现台湾原住民的豪迈、青山绿水的壮阔。
然而,不同交响乐团各自的音色、音量优劣程度,差异很大,体现乐团指挥的个人功力。举例来说,有的乐团大鼓或康佳鼓的音量太大,在大合奏时破坏了协调性,观众听到的是压迫感。
“神韵交响乐团”全新编曲之后的《高山青》,令我深深震撼,感到耳目一新!我个人的感受归纳起来,共有四个新意。
其一,“神韵交响乐团”诠释出的《高山青》,给观众的不只是青山绿水,而是一座完整的森林,有包罗万象的生命体,丰富的昼夜交替、晨光暮色变化。
“神韵”是中西合璧的交响乐团,乐器的种类更甚于传统的交响乐队,乐器的种类繁多,恰好能够非常细腻的表现“森林感”,木管、铜管乐器表现轻啼的鸟叫、虫鸣,提琴类弦乐表现低吟的潺潺流水,西洋木鱼则是隐喻马蹄声。
其二,层次感非常丰富。
以《高山青》前奏来说,“神韵”有别于一般交响乐团以大合奏气势开场,而是一段很轻柔的旋律。
这一段轻柔的旋律,由低音大沙锣、竖琴、长短笛、巴松管、黑管等乐器轮流独奏,让我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一道晨曦洒入森林,万物渐渐苏醒。轻柔的前奏结束之后,再转入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听觉的渐层处理得很体贴。
除了传统西洋乐器,“神韵交响乐团”也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国乐器,众多的中西乐器,以快板在不同的声部之间转换,让《高山青》的质感更精致,出奇的细腻、缜密、华丽!
其三,就意境来说,“神韵交响乐团”舍弃《高山青》原来的男女情爱,取而代之的是,纯净描述山林与人之间的融合情感,仿佛看到年富力壮的原住民青年,快乐的穿梭在原野山林间,这样的创意在全世界非常罕见。
我的心情真的难掩激动,回顾台湾的原住民历史,苦难悲歌不少,饱受包括汉人、日本人等外来异族的欺凌,即使到了无战事的现代,在人类过度开发的摧残之下,山林其实已经不堪负荷,近年来频传地震、土石流。
但“神韵”洗净抚慰了这一切的辛酸悲伤,还原森林的快乐、无忧,呼唤人们重拾赤子之心,返璞归真。在音乐中感受到这一层的内涵,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其四,“神韵交响乐团”的配器家谈骏毅、指挥家米兰.纳切夫(Milen Nachev),功力非常高超。
中西方的乐器特性迥异,但在“神韵交响乐团”的编曲、配器里,谈骏毅把每一个中西乐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却又能整体协调,令人惊叹创意与技巧的高超。
“神韵”演奏家们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精准度”,音色很扎实、饱满、优美,但中西合璧的乐器繁多又是快板,音色要好,“整体协调感”就成了关键,这对乐团指挥来说是难度很高的挑战,我很佩服纳切夫处理得很和谐,层次分明,尤其是音量,非常均布,听起来很舒服。
举例来说,《高山青》的气势不靠打击乐器,由长号扮演关键角色,表现出来的气势是宽广明亮的音域,一点压迫感也没有。
(本文取自作者脸书“赵晓慧・新闻平心而论”,经作者同意后刊登于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