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7年7月9日讯】这代人,指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也就是现在四十多接近五十、六十多接近七十的这些人,其实应该算是两代人,但有着相同的境遇和可以预知的凄凉的晚年,所以就算做一代人来讲。
这个年龄段的人也许是中国两千多年来被整体折腾得最厉害的人,注意我说的是“整体”——请不要拿历史上王朝更替的战争时期和太平天国的男营女营来说事,局部的动荡和整体的折腾是不同的。
虽然和局部的动荡相比,这代整体折腾最厉害的人没有性命之忧,甚至没有大规模逃难的颠沛流离,相反,看上去平静安详,有自己的小区公寓住所,其中大多数人还有一份不错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但这并不等于“幸福的晚年”。
所谓整体折腾最厉害,指的是这代人的成长过程,遭遇了很多次政策性的捆绑、政策性的扭曲和政策性的摧残。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先后经历过五十年代的反右、大炼钢铁、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和长达十年的文革。现在的年轻人很想像“三鹅牌自行车”和一车白菜换栋楼的情景,这就是59年-62年的全国性大饥荒。
这三年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吃过母亲的奶水,很多母亲连坐月子也是饿着过来的,据说全国共饿死三千万人(这个数据到今天仍然有争议,三千万是比较得到公认的说法)。
这期间国家鼓励生育,“人多力量大”,出现“英雄妈妈”,迎来全国生育高峰,很多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兄弟姐妹众多,进一步加剧粮食危机。
接下来,从1966年开始,长达十年的文革,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从大批判、大辩论到文攻武卫,全国只有两派人,造反派和保皇派。包括农村也是一样;全国只有两种颜色,红五类和黑五类。到最后变成了一种颜色:红海洋。
黑五类都被批倒批臭还被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在农村,黑五类的命运更加悲惨。
算起来,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整体卷入了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等各种运动,被划为黑五类的命运一落千丈,有多少人被批斗、被流放就不知道了。
总之,人生轨迹是意想不到的各种转折。
文革中后期,大规模的造反和武斗结束后,是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五十年代出生的城市青年都被卷入了这场运动,有多少女青年被蹂躏,男青年的人生陷入永远的夹缝,就不知道了。
农村青年则除了当兵有机会跳出农门外,被死死地捆绑在了“广阔的天地”里,无论你的学业多么优异,个人多么有才华,没有高考,也没有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那期间农村涌现出大量种田能手和能工巧匠。而国民经济则到了崩溃的边缘。
即使在最富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粮食和生猪主产区,也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半斤肉。这种极度贫困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文G结束。
1978年恢复高考,全国统招以后,年轻人才有了上大学为祖国做贡献的机会。
从整体上看,这代人相对完整的经历了从49年以后三十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农民还经历了从各家各户的单干到农业集体化最后是人民公社化。
到1979年,全国人民的命运又来了一次整体大反转:下乡的知青回城了,农村青年可以考大学了,公社化生产队大锅饭解散了,农村又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各家各户的单干了。
政策性的折腾。
接下来是一个新的三十年,是这代人命运又被大规模改变的三十年。这三十年有两个重要转折:从前三十年的鼓励生育到强制计划生育;从大量城市人口被迫下放农村到大量农村人口必须涌进城市。
从78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夜之间,全国城乡铺天盖地出现“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好”的标语。五十年中期出生的人刚好到了婚育年龄,计划生育成为“国策”,计生委开始唱大戏,不分男女强制结扎,第二胎强制流产,莫言的小说《蛙》就是因为这种描写而得奖。
计划生育政策强制实行了三十多年,只生一个孩子成为全国城乡的普遍现象,直到2016年,有人惊呼人口红利消失,才政策性允许第二胎,但整个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人已经没有精力再生第二胎了。
他们老了。
在这代人老去的三十年中,政治运动的折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运动:九十年代的开发区圈地运动和2000年以后的房地产运动。
这是一场连续性的土地大规模开发运动。
表面上看,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急速扩张,以及大面积的城郊地区村庄、良田、森林湿地的消失,本质上却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老百姓以村庄为单位形成的零散居住格局的摧毁,由此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是农村院落景观的消失,家庭鸡猪猫狗饲养业的消失,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观的消失,更意味着千家万户居住和老人供养方式的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千多年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福利保障和养老体系,在房地产运动大规模兴起之前,除了少数有着单位福利的城市居民外,大量农村和城镇人口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供养,所以自古以来有“养儿防老”一说。
老年人自然而然在已经分家另过的子女中选择一个跟随,其他子女则以钱物供养。这样的话,老年人可以照顾孙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大多数家庭都能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传统文化“孝”字当头,“尊老爱幼、侍奉老人”是中国人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说,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有担心过老了怎么办。
但是现在,这代人——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这些人必须要担心“老了怎么办”了。
首先就是居住格局,房地产大拆迁带来的是小区公寓,水泥格子,家庭副业只有宠物狗,油盐柴米水电气都需要花费,与村庄院落式居住不同,上楼下楼对于老人来说是个极大的障碍。
另外,这代人普遍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事业包括工作都很不稳定,他们的成长过程正处于改革开放鼎盛期,有一种普遍的逆反心理和独立意识,所谓代沟从三十年到三年越来越短,很多年轻人在婚后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再和老人一起居住。
可以合理推断,在未来的二十年,遍布全国的密密麻麻的小区里将会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也就是独居老人。这代人经历过全国离婚率高峰时代,有大量的单亲家庭、单身独居人士,没有离婚的夫妻,也会有一个先去世,留下的那一个势必也会成为独居者。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社保养老,但这其实不是钱的问题,且不说微薄的社保金如何能保障独居老人的生活自理,就算一笔不错的退休金又如何能改变独居老人的孤独状态?大概敬老院将成为热门行业,老人餐也将成为流行趋势,但这些是微薄的社保金无法负担的高昂费用。
所以,这代人最不幸的不是成长过程的种种折腾,而是遭遇了这个国家两千多年来最大的政策性改变: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和房地产大开发被驱赶上楼。
这样的晚景确实很难想象:当你七十岁以后,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谁来嘘寒问暖?谁来端茶送水?谁来聊天解闷?当你突发疾病,有谁在身边?当你中风倒地,谁来扶你起身?也许,会有大量的老人不慎跌了一跤,就那样默默地躺在公寓地板上绝望地望着天花板,会有大量的老人在经历了灰霾、地沟油添加剂的长期熏陶后,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默默地病死、冻死甚至饿死在冷冰冰的公寓里,什么时候会被人发现,一天还是一周,还是半个月以后?
只有天知道了!
这代人今天仍然活蹦乱跳着,但每个人都会有连广场舞也跳不动的那一天……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