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没多赚几个钱,为什么不回家?”(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7年5月12日讯】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火了。文章里写道: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大城市对年轻人都不友好。
可与之相对的是,每年仍有许多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就业的第一站。他们中间不但有受欢迎的顶尖院校毕业生,还有大量非名校出身的普通学子。
他们在大城市里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每次回家,都面对着“北上广返乡青年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你也没多赚几个钱,为什么不回家?”
回家的日子很安逸,可是大城市总有一些原因让人想要留下来。
前段时间我跟几个在大城市里工作的朋友聊天,他们提到了各种来到大城市工作的理由。
01
“他们总相信关系要比规则来的快”
凯哥的老家在南方的农村,放贷是司空见惯的事,至于利息多少则是靠情感的亲疏来决定的。
前段时间,他小姨家吃了官司,全家人急着上窜下跳。
小姨选择信任律师,姨夫那边的亲戚就放言说,他弟弟家的老婆就是不愿意掏那几十万块钱,等着看姨夫坐监。消息四处传开,一个女人家每天上窜下跳地想办法不够,还得忍受流言蜚语。
因为小城市长期以往累积下来的习惯,让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相信关系要比规则来的快。
不相信有公平的制度,所以花更多的精力,在铺打一些几乎无用的“关系”。你家出了事情,身边能有几十家突然拥上前去,各自都好像手握实权似的,落实到实处,却又根本无法说起。
于是,遇事如盲人摸象,除了迷茫,还是迷茫。
这世界上当然没有一种相对的公平,但是大城市里的相对公平让人舒服。
我们这一代开始慢慢的接受秩序、规则的存在,而这恰恰是小城市长期以来所漠视的。
02
“他们对强大与弱小、好与坏只有一种判断”
朋友路非学播音主持,大学回家乡小城市实习的经历让她坚定了毕业后留在北京的心。
她的家乡——一个国内三线城市,对于媒体的概念是非常不成熟的。
路非在一家婚庆公司实习,业余时间创业做一个私人电台的公众号,每个月能入账小一万块钱,在小城里算是能达到温饱的及格线。可是母亲依然执着地在亲戚朋友到来的时候坚持称“女儿还在念书”。
亲戚们也会在私下议论她非事业单位、又非国企、无单位的状态,将她视为无业游民。
母亲不停地催她去考一考国企,理由是“没有工作,哪个男的会要你”。她做着衣食无忧而自己也喜欢的工作,在母亲看来却成为了“不定性”“太任性”。
小城市里往往有单一的价值观念,对于好坏和强弱都只有固有的评价标准。一个过了30岁的女人,如果没有美满的婚姻,事业再成功也被裁定为失败者。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男性,没有几套房子几辆车,就会被说成是同学会里的loser。
生完孩子依然不安分。他们热衷于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类小比赛,那些根本不值一提的比赛在父母那儿,自行镀上了一层金,自己增加了含金量。
比起在朋友圈里收获新的信息和看别人的生活,他们更愿意展示着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朋友圈子里大肆宣传孩子考了好学校,读个好大学,有了份好才艺。朋友圈成了孩子奖章的陈列柜。
没有人关心你是不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很少有人会关注你未来的潜力。
03
“他们总在干涉我的世界观”
卜卜是我在一次活动中认识的朋友。她性格跳脱,思维敏捷,喜欢二次元文化,喜欢汉服。
在北京的时候,她身边的朋友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谈到同一个话题时,经常有互相违背的意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家彼此独立吃,交换着南辕北辙的观点,所有的议论都对事不对人。
而她的家乡做不到。
卜卜曾经尝试着在家乡穿汉服出门,被人当面指成怪人。在家乡,她需要隐藏自己所有与众不同的观点。
在她的观念里,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别人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应该加以干涉。任何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圈子,而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裁定其他人的行为。
但是当一群人的世界观趋于统一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圈子,想要同化和征服所有跟自己不同的人。
这种想要“同化他人”的控制欲,使得他们不断的在追逐一种“相对正确”的生活方式,而去排斥异类的存在。
有的时候不是因为大城市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家乡真得人易归,心难回。
当然,你相信所有的小城市都在改变之中。但愿有一天,大城市和小家乡只区别于皮肉,而不再区别于魂和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