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幻象?中国宏观经济分歧最大时点到来
【看中国2017年3月8日讯】当下宏观经济不能确认复苏
每年年初都是宏观经济判断分歧最大的时候,产生分歧的根源是对经济自身内生动力的判断。乐观的观点认为经济内生动力很强,可以使经济走出强势性的复苏,但我们认为,当下宏观经济的积极方面是健康性在提高,不能确认复苏。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中游行业市场出清,即行业内小、差、弱的企业逐渐倒闭退出,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提出了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这些企业的订单逐步转移至本行业竞争力强的企业,使得订单增加,跟进涨价,继而改善利润。这一过程不是经济在持续复苏。
制造业投资增速会出现大幅上升吗?
关于朱格拉周期拐点临近,制造业迎来复苏周期的观点,我们认为目前判断制造业投资大规模复苏还为时尚早。第一,制造业的设备更新等大量资本开支必须依靠外源融资,但银行信贷目前投向仍是政府基建和地产按揭;第二,PMI指数显示制造业内生动力不足;第三,制造业内部存在明显的行业分化,设备制造行业仍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
经济的内生动力为什么还比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的基建加工业化尽管带来了经济高增速,但边际效用已经递减,2009年4万亿大规模投资并没有带来经济潜在增速的回升,近几年中国是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是略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缓慢回落,在经济开始有一些周期性向上动力的时候也不会特别强。供给侧改革推进带来PPI上升,理应推动企业产生很强的扩张意愿,但现实告诉我们这仍集中于部分市场出清的中游行业,中游价格上涨向下游的传导,并促进下游的市场出清仍然是复杂而缓慢的。
当前更像1998年至2002年的中国经济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外需疲弱并有通缩风险,时任总理朱镕基推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大量产能落后的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实现市场出清,随后经济走向健康化。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和中游市场出清与当年有很强的相似性,虽然市场出清是增长的基础,但不代表经济增长一定会启动。2002年之后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单靠市场出清,更多的还是房地产投资和加入WTO带来的外需拉动。
中国经济最大复苏的可能来自出口,但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中国不可能再搞大规模的基建建设,房地产投资也难言乐观,制造业投资在缓慢恢复中,消费又较为平稳,唯一有可能有较大变化的就是进出口。近期进出口的大幅上升,既有基数原因、也有发达国家经济回暖、尤其是再通胀的影响。是否有可持续性仍然要看特朗普的基建加减税政策能否兑现。如果中美之间又规避了贸易战,中国经济可借助这次全球的需求侧逻辑复苏,但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贸易保护又形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韧性强但难言复苏
基建与地产的关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去年年底制定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时候,政府考虑到地产投资可能下降的影响,相应会要求基建加码,以对冲地产投资下滑。但今年年初以来,地产投资并不差,基建确实强劲开局,政府只是通过基建投资对冲地产下降风险,没有必要靠基建把经济拉强势复苏。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本身的韧性很强,却难言复苏。地产政策将继续分化,一线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制造业缓慢复苏,没有很强的内生动力,经济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出口,既可能带来复苏,也可能出现冲击经济的黑天鹅。
本文作者为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及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