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钞令下,印度人排队取自己的钱。(图片来源:BBC 中文网)
【看中国2016年12月4日讯】曾几何时,不太遥远的过去,大多数印度人都还要排队好几个小时购买必需品、获取最基本的服务。
我还记得“平价店”外、公共水龙头、电影院、供电办公室外的人龙。人们排队购买廉价商品、燃料、存水、看电影、付账单。
在邮局寄封信可能要排好几次队。一个买邮票,一个称重量。就连死人都要排队:等着被火化。
印度经济深受短缺困扰,就连那些有钱人也要排“虚拟”队好几年,才能买到车、安上电话—排队和供应短缺有直接关系。
国营电信营业大厅,预约完了打通长途,听筒中传来吱吱嘎嘎的机器人声提醒你:“需要排队。”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真实的人龙让我们许多人想起俄国作家索罗金(Vladimir Sorokin)的小说《排队》,他用戏谑的语言讲述了斯大林统治时期俄国的市井生活。他说,俄国人要没完没了地去排没完没了的队,整个苏联都成了一条巨大的“队之队”。
过去20多年,印度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原来一些常见的队消失了,但其它的继续存在。比如,厕所,还要排队。有一估算,等候在家里安厕所的队可以从地球一直排到月球,如果让各家所有的人都一起排队的话,说不定比月球还要远!
1946年加尔各答人排队买粮。(图片来源:BBC 中文网)
今年11月,印度政府突然宣布两种大面值钞票—500卢比和1000卢比—作废了,这两种现钞占印度货币流通量的85%以上。此后,举国上下各村各镇又出现了弯弯曲曲看不到头的大队,队之长,甚至超过从前。几乎是重演过去中央调控、社会主义经济时代的景象。
毫不吃惊,排队取钱,成了眼下印度最热门的话题。
人们情绪激昂地拿队做武器搞笑政府,他们认为这样匆忙推出的举措有欠考虑、受伤害最大的其实是穷人。
一位反对党政客发推文调侃:很明显,“印度崛起”(Stand-Up India,印度政府推出的鼓励创业创新的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特别是穷人都“崛起”去排队了。
其他人抱怨,排队取自己的钱,越排越老了。排队,再一次印证了印度人传奇性的坚韧。
尽管高等法院曾经发出警告,但迄今为止,排队并没有引发骚乱。不过,媒体报道,有三、四十人因为排队时间太久引发衰竭丧命。通常,人们排队都很有序、很耐心。穷人可能裹着毯子、从一大清早就在银行外排队。
排队也给部分人创造新商机。比如,“现金骡子”排队帮助别人存钱、收取一定手续费;还涌现出雇人排队的服务项目,90卢比(1.3美元)可以请人替你排队1小时。
银行外排的队基本上很有秩序。(图片来源:BBC 中文网)
排队也成了一个构筑、增强社会关系的机会。有报道说,有人在排队期间邂逅老友,有人找到约会对象。他们带着毯子、午餐来,先占个地儿。有报道形容,排队甚至成了一个放松、社交、沟通的机会。更有热心肠的人来送水、送茶、送饼干。
不过,排队也让一些人头脑发热、举动轻率,甚至引发报复。一新郎官急需钱,自己的大喜之日被困在银行外的大队里;一女子在“银行外发现前任”、打电话叫来家人把他揍了一顿!
一位著名作家写道,她并不介意排队,“看人,是我下一步小说的素材”。
甘地(Ajay Gandhi)是人类学家,曾用19个月时间研究老德里的人龙。他在描述买火车票的大队时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印度人排队:队,是耐心,是焦躁,是无奈,也是光明。
对于那些勇于进取的中产阶层,有些也必须加入穷人的队伍去存钱、取钱,排队好像也成了他们发现社会“另一半”如何生活的机会。
一名记者写道,她会“记得那些面孔,那些简单、谦逊的人,既没有黑钱,甚至也没有足够的白钱。他们信上帝、信行善,他们会哭,会笑,会说话,会喊叫……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会伸出帮助之手。”
义工来给排队的人送水、食品。(图片来源:BBC 中文网)
另外一名作家说,排队取钱是她“被迫、第一次真正像这个国家公民一样行事。”
这位作家还说,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排队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可能并不是百分百的事实。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