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的野火,如何形成了燎原之势?(图)
【看中国2016年11月17日讯】过去的一年多,在房屋价格的挤压下,企业不断破产、跑路,这缘于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主要体现在人工(也包含医疗、教育等)、土地等价格的上升挤压实业的发展空间;第二,资本挤出效应,当企业辛辛苦苦忙碌一年还不够买一间厕所、甚至亏损的时候,实业资本自然逃离。但是,在那个时候,笔者从没有说企业到了最困难的时候。可是,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说到企业最困苦的时间即将来临,大家一定保护好现金流,同时调整负债水平和结构,为什么?
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就会让企业不断破产,贫富差距就会急剧恶化,这会让社会的根基动摇,即便看着卖地收入比印钞机印钞还快,政策也会恐惧(谁都会恐惧社会动荡)。同时,此时的卖地收入也仅仅改善的是少数地区的财政,西北、东北、西南、三四线城市已经受益不大,通过全局性政策(货币政策就是)继续推动资产价格的动力下降。企业不断破产将加速银行坏账的积累,让银行总资产从扩张走向收缩,这一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前面说过原因,挤兑等是可怕的事情,要不就试试)。综合因素,就会导致政策的转向,这是必须的。
可是,当政策对资产价格的态度转向之后,过量的货币怎么办?只有两个出口,其一是外汇;其二是原材料。基于毒瘾是无法戒的,水还是要继续放的,否则,自己的日子是过不去的,这种过量大水的冲击(存量和新增)是无法阻止的。此时,会发生什么情形?第一,当个人、企业负债率高企的时候(资产价格泡沫的后果),全社会需求不足,企业产品的销量和价格都受到制约;第二,过量的大水无论冲击外汇还是冲击原材料,都是提升原材料价格(特别是进口依存度高的原材料),这种提升是非常快速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得成本上升是一场接力赛,前面是因为人工和土地价格的上升,现在是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基于原材料价格的上升非常快速(货币太多),所以,8-9月多次提醒企业人士,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到了,这种原材料成本的快速上升,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并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与水平,很可能让企业快速倒下。如果未来利率提升(这是必然的),企业将更加困难。
今天的情形仅仅是开始的阶段,冬天还很漫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虽然刚过立冬,但已经有了实例:
前几天,有位企业界的朋友留言说:“最近的工业性商品大涨,其实是没有实际需求,都是货币超发推动现象。我和别人合办的小厂本来情况就不好,这次原料一涨,等于让我们关门。请教您这次原料涨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因为我们的成品不涨反跌,所以如果是中长期的,就打算直接关厂了,这煎熬太难受了”。笔者的回答是:“虽然有波动,但涨是长期的(这里的涨显然指的是原料涨价)”。这就是滞胀的典型特征,需求下降,原料价格在货币推动下上升。此时,只有那些平时苦练内功的企业(与消费者的黏性非常强),才能在产能过剩的时期将成本的压力向下游传导,最终剩着为王。而大部分内功不强、火力不够的企业,在产能过剩条件下,在寒冬中就很容易被冻僵。
货币贬值、企业难以盈利甚至亏损,最终,投资的资本金就会遭到双杀。
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原理,只要货币不断超发,最终会推动通胀,无论这种通胀是以CPI表示还是以隐形的高资产价格表示,都没有丝毫的差别。而持续的通胀最终将企业推入数九寒冬之中。
企业主是少数,其他读者一般不会关心这些问题,认为于己无关,这是大错特错的。你读书、就业或转行的时候怎么选择?要么选择未来容易生存的行业,要么就是选择内功强大的企业,这是生存之路,几乎与每个人都严重相关,那是自己的饭碗。在内功强大的企业就业的时候,在这样的时期不要提什么工资待遇要求(因为企业一样处于困难时期),努力工作,练好技术,帮企业渡过难关,这样的企业才是铁饭碗。由于这样的企业一般具有比较良好的人文文化内涵、老板绝对不会是莽夫(否则就无法抓住消费者的内心,这样的企业在今天也不多),老板也就绝不会漠视你在企业困难时期、为企业渡过难关所做出贡献,都会记在心里(企业顺风顺水的时期,你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你付出多少,最后会得到更多,这是成功者之路,也是千载良机。
永远要记得,危机就是机会!!!对企业主、就业者、任何人都是如此。
就业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公共事业部门或原材料生产企业,公共事业部门自不必说,滞涨时期,原材料生产企业虽然未必好过,但相对其它产业要好一些,这在前面多次说到。
另外一个必须关注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绝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利润将大跌,这里的含义不言自明。
未来,通胀是长期的,和需求无关,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农产品价格大涨才是通胀的阶段性中后期。只要无法摆脱货币超发,就无法摆脱通胀的不断恶化,野火是印钞机“吐”出来的。或许,该骂德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机械制造技术,让他们制造如此高速的机器,“燃烧”世界。
未来需要严密关注的是债务市场、股权市场、集合理财市场,在通胀比较快的上升周期,三者必有突变的时候,也都是闪电刀,这才是未来的焦点所在。
当然,现在焦点中的焦点是农产品,知行合一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