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潮州广济桥,泉州洛阳桥。这四座古桥历史久远,屹立千年不倒,是古人伟大的桥梁杰作。
在这四座古桥中,有一座桥和其他三座不同。其他三座桥都是建在河上的,而唯有它是建在海上的。卢沟桥下面是永定河,赵州桥下面是洨河,广济桥下面是韩江。而泉州洛阳桥却是一座跨海大桥,它横跨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
听到“洛阳桥”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会很奇怪,泉州在福建省,怎么那里会有一个洛阳桥?这就要讲到一段悲壮的历史了。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第一次就是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中原人大量往南迁。其中就有一部分来到了今天的泉州这一块,当时的泉州还是蛮荒之地。但是,这群中原人发现,他们新到的这个地方,不管山形水势,都非常像自己的故都洛阳,所以他们就给这里起了个名字——洛阳,和北方的那个洛阳一模一样。流经这里的那条大河,也有了新的名字——洛阳江。如果我们今天去泉州玩,会发现洛阳江旁有个小镇叫洛阳镇,这里就是他们曾经来到的地方。
后来唐宋时候,陆续有中原人迁徙到这里,他们把中原的汉语带到了南方,这就是今天的闽南语,台湾人讲的台语就是闽南语。闽南语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河洛语,就是当年黄河、洛河一带的中原人讲的汉语,它们被中原人带到了泉州这一带后,不断传承。今天的闽南语和晋唐时的古音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其实是在清朝时才形成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中原人对故土的怀念,这也是为什么南方的泉州会有一个洛阳桥的原因。
洛阳桥有几个最神奇的地方。首先它是跨海大桥。洛阳桥连接的洛阳镇和对岸,这里是过江的唯一通道。在洛阳桥还没修的时候,人们过江只能坐船。但是,这里坐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因为这里不是平静的小河,而是洛阳江的入海口,水面非常宽,风浪大,经常有人失联。史书记载,“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当地人为了祈求平安,给这个渡口起了名字叫“万安渡”。但是名字起得再好也没用,该失联还是失联。
直到宋朝时,一位大人物来到了这里,他就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蔡襄在泉州当知州时,决定聚集民间智慧,修一座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就在建洛阳桥时,两样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诞生了。
第一个伟大发明是筏形桥墩。蔡襄的办法是先选好桥址,然后沿着桥址中心线,往江中沉了很多大石块,这些大石块在水下形成了一道石堤,然后再在石堤上建桥墩。桥墩的形状全部像小船一样,两头是尖的,这样可以减小水对桥墩的冲击。这就叫筏形基础。
问题是,虽然能减小冲击力,但长年累月下来,总归是会冲坏桥墩的,桥基也扛不住,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第二个伟大发明——牡蛎固桥法。桥墩建好后,当地人就开始在桥墩上养殖牡蛎。在海边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知道,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会粘在石头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另一个壳盖着自己的身体,牡蛎就这么一个一个相互粘在一起。再加上牡蛎繁殖能力很强,有孔就钻,无孔不入,所以只要牡蛎粘成一片,铲子挖也挖不下来。于是当地人就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用这种纯天然的办法来加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本来是用很多块条形的石块,一层横着一层竖着垒起来的,就像抽积木一样,所以这些石块本身不是一个整体,还有很多空隙。而人们在上面养了几年牡蛎,发现这些石块已经连成整体了。
不得不感叹一句,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据说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这种牡蛎固桥法效果好不好呢?反正从宋朝到今天,洛阳桥稳如泰山。我在洛阳桥上看桥墩的时候,发现每一座桥墩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牡蛎,非常壮观。
牡蛎是海边吃货的最爱,所以桥建好后,有些人跑去挖牡蛎。宋朝年间泉州专门立法:谁挖洛阳桥上的牡蛎,谁牢里呆两年。
弄好了桥基和桥墩,就要开始铺桥面。洛阳桥的桥面是由很多个大石块铺成的,每个都几十吨重,靠人力肯定不可能搬上去,也没起重机,那是怎么搞的呢?古人很聪明,用水的浮力。人们先把石块用木排托好,放到要铺的地方,然后等涨潮。潮水一张,石块就上来了,再铺好位置。
有了这些神奇,洛阳桥才会被称为天下第一桥。因为它是跨海大桥,所以它的建造难度要远大于另外三座古桥。奇葩的筏型基础和牡蛎固桥法,也是洛阳桥的最大特色。
洛阳桥花了6年建成,一共1200米长,5米宽,桥墩一共44个。到今天,洛阳桥的桥墩只剩下31个了,桥的长度也变成1188米。桥上有很多艺术高超的石刻,在桥的一端是蔡襄祠,里面有蔡襄的亲笔作品《万安桥记》的碑刻。去泉州玩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这座著名的古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