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传授真理 学习岂能只为了虚名?(图)


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至理,若真抛弃不理,社会将沦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图为柳州市孔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及时享乐”、“只要我喜欢就好”等观念实则已烙印在多数人的脑海心底,即使不明说,从个人的部分行为,也是能看得出来他是怀持这种想法的。以往古人崇尚的仁义礼智信,也与现今的生活产生了悖离,大家似乎都不需要这些中国思想精粹。可是,若真完全抛弃昔时礼与理不顾,这个世界就会危险至极!

求知,岂能为虚名

“人生就是得享乐”已成普遍观念,罕少人是真正觉得人生就是来吃苦修炼的,或人生就是要努力进取,汲取知识的。一旦吃了苦,就会心生厌烦,期望痛楚快快过去。再者,若真说要积极进取的汲取新知,无非夹带着为了工作升迁或为求考试得高分等意图而被迫学习。当然,也有可能是如同春秋孔子拿古今之人相比,而后得出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论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现今的人求学是为了在人中博得虚名。

“追求学问,仅为虚名”,这岂止是重德行的孔子身处于那个时代的弊病而已?这难道不是现在每一个人都不免会衍生出来的问题吗?难道知识不迷人?无法令人真心沉溺其中而忘却饥寒?这种问题,人人都需要认真叩问吧!追求的学问能否令人陶醉,除了与个人经历是否相关,也与个人的生命基调是否相映衬有关。因此,塑造个体氛围与思索历程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了。道德急速下滑的社会,这个大环境绝对摆脱不了凝塑人的观念的关联性……

由于现代的社会风气与古时相差甚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差异甚大,因而才有一些有心人士急促呼吁,说得倡导、推行儒道家等正统思想,以恢复传统道德文化。

论语》传递人生真理

《论语》绝对是一本带领我们省思自身,实践真理的良籍。虽然内容有许多思想看似八股、老套,实则是绝对不能忘却、不能厌弃的真理。以下就列举《论语・学而》中的三则吧!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为人策画没有诚心尽力吗?与朋友往来没有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反复演练吗?”

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稳,做事敏捷而言谈谨慎,亲近有学问道德之人,以此修正自己,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三、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对待妻子,应该重视品德以代替偏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心力,侍奉君主能够奉献自身,与朋友相交应该言而有信。若是这样,他虽然说不曾学习过,我必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上述这三则,都涉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能让我们反观自己是否具备这些信念。对父母、对朋友、对自己,自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道理。看似简单,可我们又能真正实践到哪种程度?这些状似浅显的深奥道理能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并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更鞭策我们懂得修身,以求比昨天的自己更加精进。甭以为在求学过程学习这些孔儒思想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自己没什么助益。错了!学习这些古时先贤之理,不就是要更能够在任何环境中学习自处与进步吗?

被今人称之为圣人的古人,绝对是能理解这些道理,并能贯彻执行。然而,我们言行若有误而遭遇困顿时,都能够倚靠这些正道真理来及时汰换不合道德礼义等正统观念的恶行恶念,倘若能够持续实践,时日一久,德行与修为势必大进,整个人焕然一新。

那么,到时候我们又怎能说孔儒思想是老旧思维,学习了只会成为食古不化之人呢?

 

参考资料

谢冰莹编译《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台北:三民,1988)

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台北:远见天下文化,2008)

张超群編著《图解论语大全》(台北:新文创文化,2013)

胡楚生編著《新译论语新编解义》(台北:三民,2015)

《论语》(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留言

作者轻描淡写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