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仁至义尽的天子(图)
仁至义尽,形容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指竭力尽到“仁”与“义”之道。仁至义尽,是古代君子为人处事的心性境界,是一种悲天悯地的博大胸怀。
仁义之道指的是仁爱与正义,即是待人要宽厚、处事要有义气,为儒家的中心思想。竭尽仁义之道,这句话最早出现在《礼记·郊特牲》。
《礼记》是记载周代仪礼的书。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zhà)祭和腊祭。 蜡祭,是年终合祭万物之神。
仁之至、义之尽
天子的蜡祭,主要祭八种神。从伊誊氏开始才有蜡祭。“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索,犹蜡祭(因为按古音“蜡”与“索”叠韵,读音相近。)“祭百种以报啬也。”啬,古同“穑”,收割庄稼的农事。就是在周历的十二月农事终了,把一切和农作物有关的神都祭祀一番。
蜡祭的神灵,主要是,始创农业的先音,附带而及主管农事的司音。祭祀谷神,就是报答先音和司音的。还要祭田官之神、祭田间庐舍和叶陌之神,祭包括虎猫在内的禽兽,从报恩的角度上说,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
古代的君子,对于有利于农作物的神灵,一定都要报答。邀请猫来加以祭祀,那是因为猫帮助人们吃掉了危害农作物的田鼠;邀请虎来加以祭祀,那是因为虎帮助人们吃掉了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请来加以祭祀。至于祭祀堤防和祭祀沟渠,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蜡祭的祝祠中有这样的话:“希望堤防安然无事,沟渠不要漫溢;病虫害不要发生,荒草野树不要生于良田。”
天子身着皮弃素服参加蜡祭。之所以穿素服,是因为有助于农事的万物都衰老了,这就等于为其送终。但是腰系葛带,手执棒杖,这种礼数又比丧礼略低。就蜡祭的这种礼数而言,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身穿黄衣头戴草笠来参加蜡祭的人,都是终年劳碌难得有闲的农夫。农夫头戴黄冠身穿黄衣,是因为季秋草木黄落,服象其色的缘故。
大罗氏,这是负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诸侯进贡的鸟兽由他接管。进贡的使者是戴着草笠而来,这表示对捕捉到鸟兽的野人的尊重。大罗氏搬出鹿和女子让使者们看,并且要他们捎话给自己的国君,告诫他们说:“喜好声色狗马的人一定要亡国。天子种的瓜鲍,其种子既不收回也不收藏,以免与民争利。”八蜡有探明四方年成的作用。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年不成,就不举行八蜡之祭,这样还可以让百姓少花一笔钱。东南西北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才举行蜡祭,老百姓也好借此机会痛饮一番,松弛一下一年的紧张劳动。蜡祭之后,就把谷物收藏起来,让农民休养生息。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召民众。
子贡观看年终的蜡祭,孔子问他:“赐啊,你看出蜡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欢乐了吗?”孔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人们辛勤劳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天享受,这是你体会不到的。
网开三面
说到仁至义尽,就不由想起网开三面的故事。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汤有日出游,见猎人于郊外四面布网,还喃喃地祈祷说,“四面八方的野兽,都来到我的网里吧。”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商汤广施仁政,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当时的夏桀却施行暴政,荒淫无道。“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商汤于是率领诸侯讨伐夏桀,写下《汤誓》,号称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