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句就点出深意 这些事你能做到吗?(图)


孔子的话,有些看似容易,实际上要达成,是有一定难度的。(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不论熟不熟悉《论语》,不论能否感受到孔子深远意涵与道理之人,绝对明白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不凡,绝对与他不间断的勤奋学习有关。这样的人,一出口即能击中要害或点明关键所在。

孔子有些道理看似浅显易懂,实则深奥难实践。《论语・学而篇第一》载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列在《论语》前头的孔子之语,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的意思是说:“已经习得的知识得时常温习,这不是很令人喜悦吗?有朋友自远方前来拜访,不也很令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会因此发怒有怨恨,这样不也是个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一句,另有一解。傅佩荣认为,虽然大多译为“学了以后时常练习”,但是“时”在古代并不代表“时常”,而是指“适当时机”。因此,这一句应该翻译为“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附注)。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短短六句,点出三种深厚意涵,不知大家觉得“学习、复习与练习”、“欣喜对待自远方来的志同道合之友”、“不被人理解也不会生气”这三种事理,哪一项最难达到呢?笔者觉得第三种最难做到。

因为不论是不是有才无才者,都希望被人理解,或是将自己好的一面外显出来的同时,自然希望别人也能够看见,能够认同。因此当他人无法了解自己,觉察不到自己的好时,难免内心有所不平。要知道,当一个人情绪不顺和之时,内心独白难免特别多特别杂,那样,“君子”的境界不就难达到了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较难达到的应该是能够萌生真正的喜悦之情吧!因为,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常复习所学习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稀罕事,较难的是在获取知识,以及见到吸收到的知识越来越庞大与稳固的过程中,难真正产生愉悦感。毕竟,读书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太有趣的事情!有时,甚至成了痛苦的来源,因此才会有许多社会人士在讨论如何让学生趣味学习,以免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因读书而感受到庞大的压力,致令他们喘不过气。

偶尔想想前人的例子,或许能对自己产生激励的正向效果吧!古代绝不乏苦读有成之人,例如北宋范仲淹在年少求学期,为了避免爱困影响读书效率,就以雪水洗脸。他还因为家贫,只好选择在晚间煮一锅粥,等到第二天早上粥凝结成冻,再切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当然,他没有配菜可吃。

环境这么困苦,范仲淹居然可以对读书一事坚持到底?他到底有多喜欢读书?读书对他来说应该是件乐事,让他暂时忘却家境的困苦,沉浸在庞杂无边的灿烂知识。不过,其中绝对少不了苦闷,因为碰上艰涩难懂的知识时,自然是需要时间消化,再多费时思量。但是思虑一旦通畅,对他而言,又将是另一番新天地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也有些难。但是,难应该是难在真正的好朋友难寻觅。倘若真的结交到了一位知心好友,这位体己者偶然自远方前来拜访,两人能无所不言地畅谈,岂不是人生一乐事?

瞧瞧!孔子这短短六句话就能够我们讨论多时了,更遑论喜爱埋在几百几千卷的古籍中苦读之人,在习得了众多圣贤的大道理后,心田怎不会自然蔓生自问自答,并逐渐稳固了答案呢?这就是学习的优点呀!

阅读了孔子名句,再看这些前人的例子,真的觉得我们若能像孔子这么热爱学习的话,对自己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吧!借由名人所言来端正言行、培孕知识、努力思考,应该能在各方面有所长进吧!当我们专注学习,甚至是全身心热爱学问时,若还无法成为出众之人,实在是难上加难啊!

附注:这段话出自于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页16。

 

参考资料

谢冰莹编译《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台北:三民,1988)

胡楚生編著《新译论语新编解义》(台北:三民,2015)

张超群編著《图解论语大全》(台北:新文创文化,2013)

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台北:远见天下文化,2008)

本文留言

作者乙欣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