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这句“名言”使朱棣“靖难之役”毫发无损?(组图)

 2016-09-26 08: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明成祖朱棣画像。(网络图片)

靖难之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起兵反叛,一路打到南京城下,夺取皇位;而他的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则在大火中不知所踪。坐拥大明朝天下的朱允炆,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就输给了只有北京一隅的朱棣,这确实有点费解。

更神奇的是,朱棣亲冒矢石,永远冲在前线,但在整个战争中几乎从未受伤,这到底是为什么?清修《明史》上说,这是因为“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那意思就是,朱允炆对众将下令,不能杀伤朱棣,于是众将都不敢对朱棣放箭,这才保住了朱棣的性命。两军已经交战,还顾念着“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朱允炆这种妇人之仁,也因此成了笑柄。


明成祖朱棣画像。(网络图片)

但这句话真的可信吗?朱允炆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虽然朱允炆的这句“名言”,在明朝官方修订的《明神宗实录》中就出现过,但明朝不少人也对此提出了质疑。崇祯年间的朱国祯,就提出了不少反驳的理由:

第一,在建文朝的南军中,有一员大将,名叫平安,他作战极其勇猛,在白沟河之战中,差一点点就杀掉了朱棣,但马腿突然折断,这才没有成功。事后朱棣也曾询问过他:“前日之战,汝马不蹶,其杀我乎?(如果马腿不断,你会杀我吗?)”而平安的回答则简单明了:“杀之。”由此可见,至少平安这员大将,就根本没收到过什么“毋伤朱棣”的命令,否则,他又怎么会这么奋勇的去冲杀朱棣呢?(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第二,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曾经骑过几匹马,这些马都曾在冲杀时中过箭。朱棣后来为了表彰这些战马,特地为它们画了《四骏图》和《八骏图》。这些马身上到底哪儿中了箭,在画像上也有记录:“其一曰龙驹,郑村坝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丑丑拔箭;其二曰赤免,白沟河大战,胸膛着一箭,都指挥亚失帖木拔箭;三曰枣骝,小河大战,胸膛一箭,后两曲池一箭,安顺侯脱火赤拔箭;四曰黄马,灵璧县大战,后曲池着一箭,指挥鸡儿拔箭……”大家想想,朱棣自己骑的马都中了这么多次箭,看来南军的将士,根本没有不伤朱棣的觉悟啊!

第三,朱棣每次打仗都“杂诸将中”,也就是和他身边的将领混在一起,远远望去根本分不清,就算南军众将有心不伤朱棣,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对于朱棣在靖难中的战斗,史籍中还有“上以骁骑数百,循滹沱河绕出敌后,突入敌阵,大呼奋击,两阵矢交如雨,而集于上旗者如猬毛”这种记载。“集于上旗者如猬毛”,那便是说,南军不停的冲着朱棣放箭,有的箭射偏了,扎在朱棣的旗帜上,就好像刺猬身上的刺一般密密麻麻。这种惨烈的场景,令朱棣身边的将士看了都心有余悸,看来,朱棣确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造反啊。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文帝朱允炆很可能根本没说过“毋使负杀叔父名”这句话,即便他说了,建文南军的将士也都没有当真,继续对朱棣照砍不误。那么,为什么朱棣可以毫发无损呢?我想,第一,他的防护措施做得好,又有良马,所以能在箭雨中逃出生天;第二,为了保证士气,即便稍微受了点轻伤,也会秘而不宣,不会说出来,防止扰乱军心;第三,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运气这个东西,也是所有成功者都需要的。

不管怎么样,箭矢无眼,永远冲在前线的朱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几乎从未受伤,勇气可嘉、运气超好之外,莫非神佛护佑、“天意”成全吗?

参考数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涌幢小品》、《王文恪公笔记》、《万历野获编》

責任编辑: 辰君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