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6年09月14日讯】G20杭州峰会之后,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行动,似乎确如峰会上所达成的共识在执行。上周,美联储三位官员整体偏鹰派的发声,增强了市场的加息预期;而欧洲、日本等主要央行也有逐渐收紧流动性的迹象,上周四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利率不变,宽松不及预期。
在本次G20杭州峰会上,结构性改革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金融危机后,各国主要使用货币政策刺激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但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意识到,长期的货币放水和低利率环境对世界经济有害无益,且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在逐渐失去效用,全球的货币政策正趋于保守。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全球流动性正面临拐点,这意味着,虽然不至于导致全球货币条件全面收紧,但金融危机后流动性极度宽松的局面可能将一去不复返。
对中国来说,这种变化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显露端倪。自今年3月初央行实施一次降准后,尽管市场不时有呼吁降息、降准之声,但央行依旧“按兵不动”,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予以对冲。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也在一次次预期落空后逐渐意识到,年内降准降息的概率正不断降低,央行今年一直强调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玩真的了。
实际上,宽松预期一直得不到实现,是受到了内外部环境的掣肘。一方面,此前不断加码的宽松货币政策正愈发显现负效应,国内资产价格轮番上涨,但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却效果有限,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越积越重;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预期今年以来时不时搅动全球汇市,人民币汇率、跨境资本外流不断承压,也制约了进一步降准的空间。
从央行不断使用逆回购并拉长久期的做法看,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态度是坚决的,即大水漫灌已成为历史,保持稳健合理的流动性才是未来方向,以达到为资产领域降温去杠杆的目的,而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将对债市、房市等资产领域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国已经意识到,单一的货币政策刺激所带来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在需求端的刺激方面,要逐渐向财政政策方面发力,但凡是依靠单一力量托底经济的刺激手段都会过犹不及,既然不能完全依靠货币政策,就同样不能完全依靠财政政策。更何况使用财政刺激的方式也需要有的放矢,一位经济学家曾向记者表示,如果继续简单依靠拉动基建投资这种短平快的财政手段进行刺激,经济托底的效果依旧是事倍功半,财政资金应该更多地向真正惠及民生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工程加大倾斜力度。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