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2岁前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他们的动作越来越灵活,思维能力也不断发展……
伴随这些能力迅速增长的,还有他们的自我意识。一方面,他们以叛逆的方式,想要挣脱妈妈的束缚,独立探索;另一方面,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又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单,因而频频回头找妈妈。
换句话说,这个时期(2~6岁)的孩子,亟需要获得自主感,希望从妈妈的怀抱里逃脱,但同时他们又如此渴望妈妈的怀抱,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心理慰藉。
在这样的矛盾中,情绪化成为了这个时期孩子心理上的明显表现。只要妈妈的言行表露出任何拒绝,他们就很容易被激怒。然而,如果妈妈能懂得这一点,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并鼓励他们去探索,那么,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就会相对稳定得多。
今天的文章,我主要想简单和亲们聊一聊“这个阶段陪伴的亲子沟通技巧”。——孩子的很多问题,往往因为父母的说话方式不正确而致。
这些话,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不要……”
你是否常用“不要……”的句型和孩子说话?
如果想阻止叛逆期的孩子的某种行为,你用了“不要……”的句型,那后果就是,你越反对什么,他越要做什么。
而且,和孩子说“不”,还会让孩子的叛逆期提前到来。现在不少小朋友的叛逆期,已经提前到1岁半左右了,这和父母经常跟他说“不”有很大关系。
所以,要对孩子提要求,或者想要孩子做什么,直接从正面说,如使用“你需要……”“你可以……”的句型,尽量少说“不”字。
“你再不/这样……,我就……”当孩子不听话,父母无计可施时,“你再不听话/这样,我就……”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脱口而出。这样的话,反映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无力感,为了在孩子面前保持权威,他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威胁加惩罚的方式。
“你再不/这样……,我就……”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然而,这样的话通常并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因为他们并不懂得行为问题的真正原因。有时候,只是碍于大人的强势,而勉强屈从,等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又会重新“犯错”。有时候,这样的话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他们甚至会恨父母好长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有个非常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他会很高兴地停止正在做的“坏事儿”。比如,很晚了,孩子还不肯放下手里的积木,不肯洗澡睡觉。而他这段时间对洗澡书非常感兴趣,你就可以说“我已经把洗澡书放在澡盆里了哦!”相信这会儿他对洗澡的兴趣肯定大过摆积木了。当然,这需要你在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你如果……,我(们)就……”和“你再不/这样,我就……”使用频率相当的还有“你如果……,我们就……”这样的奖励模式。
不少父母习惯了以孩子的表现为条件,制定家庭的活动计划。可是,决定权在家长,而不是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无力感,而且这种“谈条件”并不能使得孩子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行为模式,反而让孩子从中学会了讨价还价。
“你做好……就可以做……”更能让孩子接受。
试着帮孩子排序,将这样的句子换成“我们先做……再……”“你做好……就可以做……”无公害的句型,这种表达方式更客观,孩子更好接受,而且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说了你不会吧,还是我来吧!”越发让孩子自卑。
“说了你不会吧,还是我来吧!”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像个小大人一样,自己穿鞋,穿衣服,收拾碗筷,给花浇水……这些事情,如果得到允许和鼓励,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做得很好。这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帮助。
但是,不少父母或老人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担心搞卫生,便经常阻止孩子去尝试。有时候,他们也会允许,但心里却一直不相信孩子能做好。在他们的担心下,孩子果然不小心打破了碗、倒了水,他们就趁机教育孩子说:“说了你不会吧,还是我来吧!”
在大人面前,孩子本来就有自卑感,然而这样的话,却恰恰强调了大人的强大和孩子的渺小,越发让孩子自卑。
当孩子去尝试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表现出淡定、信任和鼓励。
当孩子成功了,我们要及时鼓励;如果没做好,我们要做的还是鼓励,比如打破了碗,可以这样说“你端着碗已经稳稳地走了很多步,这已经很不错了,我想下一次,你能做得更好。”
如果担心孩子在探索中受伤,可以跟他说:“妈妈/爸爸和你一起做”,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呢?”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呢?”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中国的孩子都有一个公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总拿孩子跟别人比,初衷是想以此激励孩子变得更好,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在这样的对比中,会自觉不如别人,自信心被一次次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曲线,在人生最初的这个时期,有些人快一点,有些人慢一点,这些都没有关系。最忌讳的就是揠苗助长,损坏了孩子的自信心。
“动不动就哭,还是不是个男子汉?”
“动不动就哭,还是个男子汉吗?”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淤积在心里。
我们总是希望男孩子勇敢,如果看看男孩子因为小事儿而哭,父母可能就会责备:“男子汉大丈夫,至于吗?”
其实,男孩子也需要自由表达感情。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讲,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淤积在心里,孩子可能最后会成为一个无法自如表达自己情感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不少)。
当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共情,而不是指责。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型——“你感到(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客观陈述),你希望(做什么事情,可以天马行空)。”
“哎呀,你怎么又……”
这是爸妈最容易说出的一句责备孩子的话。当看到孩子反复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哎呀,你怎么又……”这样的话很容就脱口而出,话里充满抱怨或无奈。
这样的责备无异于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对于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有害无益。其实,当孩子的行为不合适,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好了。例如孩子随处涂鸦,可以给他一个自
由涂鸦的小角落,准备一个小画架,小画板,或者就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告诉他可以在这里画。如果孩子不喜欢喊人,不要责备孩子没礼貌,每次见到外人,父母主动打招呼就好了,孩子没多久就会学会的。
“胆子也太小了,有什么好怕的?”
害怕其实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正常现象,是孩子自然的感受。如图中的孩子对陌生人产生了恐惧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然而,妈妈否认了孩子的害怕,就等于否定孩子的自我,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而且,这种随意给孩子贴上“胆子小”的负面标签的做法也不妥当。
还有的孩子,可能确实比较胆小,看到有危险情节的动画片或绘本,就会害怕得不敢看。这时候,父母往往会跟孩子说“胆子也太小了,有什么好怕的?”“一点都不危险,你看看就知道了”。他们以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胆大和勇敢,会驱散孩子心中的恐惧。但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愿。
其实,这时候,倒不如像孩子一样表现出胆怯,甚至装得比孩子还胆小。让孩子知道,害怕是多么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无力感。
“你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了,还……你怎么给弟弟/妹妹做好榜样?”
“你都是大哥哥/大姐姐了,还……” 会让大宝产生逆反心理。(以上皆为微阅读)
在二宝家庭,这是很多父母经常对大宝说的话,他们希望通过小宝来催熟大宝,让大宝变得懂事一些。可是,这种质疑的话,会给大宝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会让大宝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我们最好从正面来鼓励大宝,观察大宝做得好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比如“你都会(做)……,你越来越像个大哥哥/大姐姐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