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老子晚年西出函谷,不知所终。道教便加以发挥,杜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经》来。(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见深远。在此之前,道家思想虽然久已流传于世,但作为完整宗教形态的道教尚未形成。到了东汉之末,道家受佛教教团组织的影响,正式成立了道教,推老子为教祖,以为道教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便已成为汉人信仰的传统宗教。
道教以“老子化胡”与佛教争高下
道家之演变为道教,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为了与佛教抗争,维护自家的地位。所以,自道教成立时起,佛道两家之间的交涉论争便激烈地进行起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佛教论争的一个重要理论便是,佛教乃是西方夷狄之教,不堪行化于中国,而道教则是老子所创,为中国的传统信仰。为了维护中国人的自尊与威严,清除胡夷的影响,中国应扶植道教而废除佛言。
然而,佛教那时已深入朝野之心,道教虽一再攻击佛教,佛教实际上却越发展越快,越传播越广,势头难以遏止。道教苦无良策,便想出另一办法,欲将佛教置于道教之下,擡高自己的地位。这一办法,就是伪造老子化胡的传说。
据说,老子晚年西出函谷,不知所终。道教发现这是个可利用的题材,便加以发挥,杜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经》来。
西晋惠帝年间(二九○~三○六年),道教中出现了一位名叫王浮的道士。他对佛教的发展势头极为不满,便挺身而出,与佛教僧侣帛远进行论辩,以明佛道二教的邪正。帛远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僧侣,俗姓方,河南武陟人氏。年少出家,取号法祖,在长安建造寺院,以讲席为业,听众常达千人。河间王司马颙对之崇敬有加,帛远因而声闻关陇。帛远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孙绰作《道贤论》,曾把他比作玄学名士嵇康。王浮为了道教的事业挺身出面,勇气虽然可嘉,辩才却与帛远相去甚远。多次辩论,王浮皆大败而回,讨不到一丝半点好处。眼见辩论无法取胜,王浮便采用迂回策略,静下心来翻阅佛典道经,作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经》。
《化胡经》的真伪成为佛道之争
其文本一卷,后人增为十一卷,声称老子西出函谷关,来到了天竺的迦毗罗卫国,此国王后名曰净妙,老子乘其白日午睡之机,化为日精自口而入,居胎十月,于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夜半时分自左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此人便是佛教祖师佛陀,佛教由此而兴。
此书一出,对当时的影响极大,为许多知识分子所认可。
虽然佛教盛传于世,也为许多知识分子所信仰,但佛教毕竟来自异国他乡,是夷人的教化,汉人信奉佛教,在心理上确实有些隔阂。《老子化胡经》一出,这种隔阂便随之消失,因为这样一来,佛教便成了中华文化的产物,算不上胡夷之教了。
所以,后世许多文人便先后采用此说: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语;齐朝顾欢作论,亦以老子至天竺化为佛陀。
从王浮开始,老子化胡便成了道教攻击和贬低佛教的主要依据,《化胡经》的真伪也成为佛道二家争论的关键问题。
历代帝王对《化胡经》的处理方式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五二○~五二五年),曾命沙门、道士对讲宫中。道士姜斌说:“依《开天经》所说,老子于周定王三年生,年八十五岁时西入化胡,以佛陀为侍者。”
沙门昙谟最反驳说:“佛陀生于昭王二六年,入灭于穆王五二年。自入灭之后至于定王三年,已有三四五年之久。姜斌不详史实,而胡说什么老子化胡,不是荒谬绝伦吗?”孝明帝令群臣详定此事真伪,太尉萧综等人说:“《开天经》是道教伪造,欺世惑众,当流放姜斌,废止开天伪经。”孝明帝于是采纳其建议,流放姜斌于马邑。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诏百官僧道会于百福殿,议《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沙门法明排众而出说:“此经既无翻译朝代,不是伪经是什么!”道士愕然,无人能应。高宗遂令搜集伪经,尽数焚毁。然而,《化胡经》早已广传民间,实难一举烧尽。
武则天登位后,沙门慧澄上书,请求依照高宗之例,焚毁《老子化胡经》。武则天令刘如睿等八位学士集体讨论,皆言《化胡经》于汉隋诸书有载,不应削除。慧澄的建议未被采纳。
自《老子化胡经》一出,道教以此事攻击佛教,凡有道观,必画老子化胡成佛之相,佛教亦于诸寺画老子之形,予以丑化。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下诏说:“如闻道观皆画化胡成佛之相,诸寺亦画老君之形。两教尊容互有毁辱,深为不然,自今并须毁除。其化胡经屡朝禁断,今后有留此伪经,及诸记录有言化胡者,并与消除,违者准敕科罪。”此令一下,《老子化胡经》连逐渐绝迹,化胡之争才日见消停下来。那时,佛教已与中国文化结成一体,除了道士之外,很少有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教了。
“老子化胡”是中国佛教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虽然最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废除了,但在佛教发展史上,《老子化胡经》确实给佛教带来极大危害,有多次佛教法难皆与此事的争论有关。故而佛教对此经的始作者王浮着实痛恨到了极点,他们认为王浮死后身入地狱,为械具夹住,痛苦万分。阎罗王责骂王浮说:“你伪造经书,诽谤佛陀,需当世间伪经尽毁,你的罪恶才会免脱。”足见佛教对化胡经的痛恨程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