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权力私有下的中国经济(下)
——一名草根经济观察者看中国当前经济趋势
【看中国2016年08月07日讯】(接前文)
四,论“供给侧”
“供给侧”,是中国特色的名词,传统经济学里有供给概念,没有供给侧,其实这么绕口的名词,很简单,就是有效供给,换言之就是有真正市场需求下,组织的供给。
为什么不说根据市场需求,即长期以来说的订单决定生产(供给),是因为供给侧的概念饱含强烈的技术标签,即通过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服务,开辟新需求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捕捉到市场,获知某一种商品短缺的信息,立马组织生产。前者是没有需求,制造需求,是立体效应,后者是填充市场需求,具有平面特征,无疑这个立论很正确,但问题是,由于体制和短期经济利益驱使,特别是教育问题,缺乏技术创新及研发人才,所以好听难以实施,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立竿见影,应该是一种宏观长远战略。
德国没有提名叫响“供给侧”,但工业4.0将引领全世界,掀起技术和经营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模式。实际上,大陆游客到日本购买的大多产品,在国内都有,如马桶盖,剃须刀,因为他们的这些产品在新技术武装下所具有的功能,此方望尘莫及,也就说这样的平面市场,他们都可以做得有声有色,而已经启动的德国工业4.0得到普及,其立体性将颠覆一切工业制造和营销理念,这是开拓市场,完全掌控市场。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些?就是历来他们的体制和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工业技术相关人员。
显然,刻意创造性提出“供给侧”概念,实际是针对国内已经十分突出的产能过剩状况,但要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号召和名词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诚如上面所说,需要人才和技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然现行中规中矩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随之而改变。创造式的人才,随着应试教育和现实功利化,特别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化趋势,是渐行渐远。
固然,“供给侧”有市场进攻的意味,然就针对产能,包括一切消费品相对过剩,更要重视需求侧,“供给侧”更多倾向技术性,而需求侧是社会性。
许多过剩是一种相对性,而非绝对,之所以缺乏需求,不是不需要,而是缺乏消费能力,比如房地产,通过供给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恰如果能够解决好需求侧,在价格和民众收入中有很好的结合点,至少不会空置那么多。同时,如果在垄断的医疗教育方面做出让步,社会保障系统及时全面跟进,完全可以释放多方面的需求(消费)能力,经济结构自然会得到改善和调整。时下,脚下这片土地的两极分化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实际就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扼杀了绝大多数人的全面需求,显得供应过剩。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才是释放社会真正需求的切入点。
故此,可以这么说,“供给侧”代表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魄力,需求侧代表的是一种良知;“供给侧”需要交给技术及管理人才完成,并需要一个过程;需求侧,主要是掌握国家权力人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一种权力自我让渡,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段,这在眼下更迫切,操作好也会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五,国企走向
这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真正的起步,缘于在国际市场让渡和国内体制权力让渡下,包括乡镇企业,三资,外资,合资等非主流(非国企)社会资本及时跟进来完成的。如果把中国经济的变迁比作一场战争,社会资本承担的是正面战场,而现在所彰显的垄断国企,恰恰是胜利之后,下山摘桃子,窃取了战争的成果。
国企是纯粹的权力经济,和市场经济所必须的平等自由创新要求,背道而驰,是计划经济时代独一无二的产物和标志,既然公认中国经济的变迁,缘于及时的引进并完善了市场经济,那么国企当是新时代下的负资产,是彻底改造对象,而非重新发展的方向。现实问题最多的是一切老工业基地,国企密布的地方,相反这些地方倚老卖老,固守老思路,完全依靠国家输血过日子,市场化改造缓慢,依然是社会最不稳定因素。
在这个方面,应该承认后来居上的上海,做得比较好,东北问题最多。目前存在的争议,就在于是朝着市场化路子继续改造,渐渐包容,还是维持原来模式的问题,所以,对待国企的问题,实质是市场派和社会维稳保守派之间的对决,是决定在社会经济层面,未来真正的道路问题,多年来如此。相反,自由化经济的蓬勃和更多老牌国企的僵化,显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道路,然而现在大有反方向一锤定音的态势。所以必须拭目以待,并应该积极参与。
最近,多次听到的高层“权威人士”对国企厚爱的话语,同时也可以察觉不同的声音。有时候在思考,是不是国企的春天再度来临?仔细一想,这是一厢情愿的做法。一切支持偏爱,只是吃几顿像样的大餐而已,过后依然是捉襟见肘的日子,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随着信息互联网的完善,市场走向确定无疑,凯恩斯国家调控只是节点效应,真正让世界经济成熟的东西,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由经济理念,是市场自我调控。
发展国企,依靠国企是权力经济需要,然任何一个国家的长久稳定及文明化路径,必须是促成民权化的路子做保障,关键在于新型社会制度建立。倚重国企路子,实际是权力社会在经济层面继续推崇丛林法则,显然山中都是老虎,但长期缺乏生态食物链,要么就是老虎之间的厮杀,要么就是饿死,道理就这么简单。
走市场化路子,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出牌,一切经济因素最终的命运,依然决定于与市场的吻合度,外力只能改变一时,不可能左右全过程。曾经中国国企倒闭,是市场经济情况下必然的结局,至今还是负资产,如今欲图再走国企天下,短期有失公平,扰乱市场经济,长期是重新背包袱的做法。市场持久的力量,超越人为和权力激情,去年“股市保卫战”就是例子,权力操作的结果,只能死得更快。同样,对房地产,大家明白那是现实权力生存底线,然现在也是强弩之末,今天越卖命,明天越凄惨,只不过是苟延一天是一天而已,因为再强大的政府也遏制不了市场的力量,今天的经济低迷,实际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结果。
更重要的,现实国企垄断在中国形成非均衡经济模式,给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非正常竞争,导致发展和经营空间逼仄,形成了新问题,尚不能解决,此称为权贵利益和经济番镇,如此大张旗鼓给国企呐喊,实际是制造新矛盾新问题。至于国企向来产权不明,独吞自然和信贷财政资源,用高垄断价格盘剥民众,也是腐败的苍蝇、蚊子及老虎,是最大的温床和粪坑——无需再次论述!
六,经济手段
当然,今天的中国经济,走到这一步,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与市场深化方面的不吻合,甚至是相冲,然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解决。可以这么说,一切经济操作的手法,包括财政,信贷,货币,汇率政策都是一种微调,尽管有时候放大一种手段,会有山崩地裂的感觉,然最终都要趋于原态势,任何根本性的问题都不能彻底解决,反过来加剧负面效应的急剧累积,所以施展的空间普遍不足。
这里,刻意要说的是货币政策的枯竭性。多年大放水,实际把大额货币流在了与房地产相关的政府,开发商,银行和下游建筑材料领域,对于政府,个别权力寻租成了个人财富,在国内基本沉淀,或者流出国外。对于政府,不否认公益及公用投资一块,但由此增加的财政供养人费用要占相当比重,并把问题延续,成了不能刹车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死结。 至于开发商,趋同于权力寻租着模式,但也有血本无归的人。
银行这一块,在高收益的同时,更有风险,房价走向,牵动它的每一根神经,然房地产,特别一线城市房价无休止的飙升,对他们已经不是好征兆,所以惜贷和固守是根本心里,这就造成非房地产行业流动性进一步收紧,钱荒问题更严重。客观说,社会体制内金融流动性,已经发生恐慌性恶性循环,导致以金融资本运作的层面无所顾忌,然总体社会利润递减,也会崩盘,所以跑路问题成了常态。
至于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实际是人为持续让房地产发热,特别权力自保的背书,让这种投资极速膨胀,今天的产能过剩和就业绑架局面,就是因此而起,所以它的存在必须有充足的货币,社会之危机更多在这一方面,然受总源头房地产供应结构逆转的影响,这一块也呈风雨飘摇之势。
综合多方面因素,货币增量对维持房地产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完成成效应边际递减,愈发行或者扩大信贷,造成普遍性通胀无可避免,更会加剧产业结构畸形和两极分化,今年一季度大放水的结果就是例证。其实在西方市场成熟主流国家,一再是把货币手段作为促进经济平衡手段的,这样一个方法,现在可以说是如老化的发动机,只有响声,缺乏动力。
财政政策,实际是强力推动,必然是突出政府主体位置,应该说这是解决一时权益,因为其所涉及的项目属于长期投资,不具备流动性,一旦增加,或者占据主体地位,必然挤兑市场流动性一块,而现实最具问题的是流动性活力不够,形成僵化局面,在目前状况下,财政支出加大,形成的局面是首先,税赋加大,恰恰启动民间经济活动,减税是根本出路。其次,加大赤字,这实质是变相扩大信贷和放水,加剧通胀。第三,现实社会架构,特别在低迷的环境下,一切财政支出都是曾经权贵的盛宴,并不能惠及最需要通过转移支付生存壮大的基层经济元素和民众。第四,财政政策多运用于铁公基,真正需要调整的钢筋水泥过剩品得到维系,严重冲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但凡财政投资每深入一步,客观上都是垄断加剧的过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更加逼仄。
至于汇率,股市,债券都是顺应大市场经济,相应形成的东西,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贴近经济层面,过分人为操作,或者喧宾夺主,超越真实经济层面,都会适得其反,现实国内货币发行无节制,对外汇率又严格管控,形成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严重挫伤出口,对待股市的态度,西方数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发生过去年那样的乌龙闹剧,特别宣传方面的忽悠,在西方都会是严重的政治危机。
说来说去,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对外如何加入国际市场循环,对内如何释放消费空间的问题,关于加入国际市场循环,基本的条件就是契约精神和独立市场地位问题。显然,在先权为主的条件下,这些是会员必须遵守的东西,严重冲击社会架构基础,特别把一般性契约,改装成垄断利润工具,比如借助世界资本市场放开,所形成的保护措施,形成强大的垄断利益链条,如石油、烟草、电讯、交通、教育、出版,所以一个国家都成了对内盘剥民众的权贵盛宴,特别是通过房地产,掠夺的不仅是今天的财富,更是严重透支未来,所以国内市场根本难以全面启动。
对外因为不遵守契约,又遭致封杀围堵,只能窝里横,这样就不可能形成协调宏大的市场经济蓝图,而是出现诸如前面所说的数据难堪、作假、经济结构畸形,爆发新的土地革命,包括自出心裁的“供给侧”,包括一贯有积极作用的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法,但都会昙花一现,最后不了了之。回归国企地位,是逆世界潮流,只能加剧社会不公平。故只能说,现实的一切,包括系统腐败和高压下的不作为,特别经济层面的滞胀,都是既存体制下必然要发作的,维持最后的办法就是暴力维稳和舆论钳制。其实,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一切手法最终都是徒劳,体制自身已经逼到了墙角,所以真正的中国梦,是如何华丽转身,绝不是现实利益团队万岁和国企再走入春天的故事……(全文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