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体现在生活小事中。(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6月23日讯】据海外中文网报道,许多在欧美的海外华人已习惯于西方的文明,对于很多中国人的行事作风,有时实在感到尴尬。最近,一名在美国的华侨Ivan就在抱怨他的“极品亲戚”们。
Ivan十年前来美定居,是一名律师,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成家,也很少返乡。最近他因工作问题回国,见了不少亲戚,没想到令人尴尬的事一件接着一件,他觉得被这些亲戚们一再冒犯。
很久没联系的亲戚们听说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却还未娶妻生子,竟当面指责他不孝顺,有的还私下问他的父母他是否患有“隐疾”?
有的亲戚听说他常年在美国,便要来了他的联系方式,要他帮忙买些东西,并且不客气地说:“你这么有钱,就不要找我收钱了吧?”
诸如此类的情况,让Ivan感到很不自在,她抱怨说,难道国内的亲情关系都是这样吗?
其实,Ivan遇到的这些“极品亲戚”只是少数,不过从Ivan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华人和西方人在亲情关系中一些不同的方面,华人认为“血浓于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亲戚之间也是需要界限的。
还有一些尴尬事,有些海外华人大概也遇到过:
我的孩子我做主 关这些亲戚们啥事儿?
李嘉是混血儿,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中国人。她在法国与一名在法工作的中国人结了婚,没想到,结了婚之后,面对的不仅是老公一家人,还有四面八方的亲戚们。
矛盾是从生孩子开始的。生完孩子后,李嘉婆婆要求她坐月子,不仅不能洗澡,连开窗通风都不行,当时是六月,虽然还未入伏,但天气已经把李嘉折磨得快崩溃了。
“人家外国人就不坐月子啊,你看凯特王妃,刚生产完就出门了!”李嘉解释,不过这种解释被婆婆当成了歪理,并称,“是中国人就得坐月子”。更要命的是,老公家的亲戚们知道生孩子的喜讯后,纷纷要求李嘉将孩子带回中国看看。
“十几个小时飞机,看着孩子我就心疼。”但李嘉还是带着几个月的孩子回到了中国。可是没想到,接下来的事情更多了,这个说,“为啥不用母乳喂养非要用奶粉呢?那样对孩子不好!”那个说,“给孩子多捂点,你这样孩子会着凉的。”还有的告诉她,“你别用化妆品,这样损害身体,还怎么让孩子吃奶?”……
亲戚们的各种建议让李嘉应接不暇,个个还都有无数的道理。最终,李嘉在亲戚们的议论声中回到了法国。
其实,站在中国人的思维上讲,亲戚们这种“多管闲事儿”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面对不同看法时,不妨听一下,如果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不理会也就是了,不必很烦心。
东西方人在育儿观念上有很大差异。(网络图片)
我一年赚多少? 为啥要告诉你?
梁书亭是澳大利亚华裔,他的父亲早年间漂洋过海到达澳洲,靠一家广式茶餐厅闯出一片天下。目前,梁书亭在一家公司做土木方面的工作。
每逢过年,父亲总会带着全家人一起回到广东,与大家族一起过年,而每当这时,梁书亭就感到犯难。他与国内的亲戚们每年才见一次面,虽然大家轮流大摆筵席招待他们这些远在海外的亲人,但在饭桌上总会被问及很多隐私问题。
最让他觉得不好回答的就是,“你一个月赚多少钱?”,有的在他说出平均数之后,还会一直追问,最后他只能借故离开饭桌。
“难道薪水不是隐私吗?一直追问,让我觉得非常尴尬。”梁书亭害怕的问题还有“为什么不生孩子?”等,他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像一个犯人,被一次一次地审问。”
其实,在中国人看来比较普通的聊天方式,或许在别的文化环境中,就是一个不想被他人过问的隐私。实际上,更多时候他们不是真的想打听出什么,而是想与你沟通却没找到合适的方式。所以,不妨在聊天时转移一下注意力,换个话题,可能聊天就会变得愉快多了。
他虽然是我亲戚 但不意味我一定要帮助他
Lisa是美国华人大学生,父母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在她12岁的时候把她接了过来。
让她烦恼的是,国内的亲戚,如表姐、表妹、堂弟们,总会让她帮忙买很多商品,由于汇率的关系,结算时也引发了一些小矛盾,让她苦恼不已。暑假时,她们家就成了亲戚们的“度假村”,她还被父母安排做免费向导,一个景点逛好多次。
“我跟美国的朋友们讨论这些问题,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美国朋友们都认为亲戚们太干扰Lisa一家的生活了,可她的父母不听,总觉得一家人不要太计较,使Lisa觉得苦不堪言。虽然是亲戚,“但我一定要帮助他吗?每次都好麻烦,真的很辛苦。”
其实,这是因为相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更注重家族观念,可能很多在外国生活的华人都遇到过Lisa的情况。在中国,大家族中的人都互相提携帮忙,但在西方,就有可能超越了某种界限。
由于海外华人生活在两种文化的交界处,所以上述问题常常令他们非常尴尬。我们很难站住某种文化的角度去完全理解另一种文化,所以,只能多听多看,不执拗不偏见,寻找两全其美的平衡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