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吃粽子之外,你该知道的端午习俗(组图)

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时代。“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龙舟竞渡

相传古代吴越人相信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着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后来也在这一天划著小木船拜访亲朋好友,高兴时就即兴举行划船竞赛,慢慢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习俗

“龙舟竞渡”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作为祭水神仪式中附娱乐性的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而在不同的地方,龙舟竞渡则有不同寓意,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楚国人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

吃粽子

晋代即已把粽子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筒装好米食,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避邪驱瘟

黄历五月,时令入夏,各种生物包括毒虫、病菌都开始活跃起来,是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古人称“恶月”、“百毒月”,五日是“恶日”,为驱邪、避祸、去五毒,家家户户于门框两侧插上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这五种植物称为天中五端,以避邪驱瘟和逢凶化吉。

洒雄黄水、佩香囊驱妖避邪

端午节亦流传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佩香囊的习俗。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家长并以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头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古人佩香囊的习俗起源甚早。香囊俗称香袋、香包、荷包,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形形色色结成一串,清香四溢。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午时水

端午节台湾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指上午11时至下午1时的两小时,正午即12点正。台湾民俗称端午节的午时水是纯阳之水,古早人认为用端阳午时打上来的井水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用午时水加雄黄洗澡,那一年入夏不会生痱子,外出不会被蛇咬;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洗午时水,无肥亦水(美)”、“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立蛋


(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每到端午正午12点时,人们争相立蛋,据说端午节阳气最盛,俗信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此时便可直立在地上;同理,绣花针也可以浮在水面上。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