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能够广为人知,往往不是靠正史,而是借助文艺作品——古时候是勾栏瓦肆,戏剧评书;现在是线上线下,小说影视。
但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毕竟不是一个概念。如果遇上良心作家,还能维护本来面目,大体上足斤足两,童叟无欺;若是不幸遇到想像力奇特而且比较任性的作家,美好形象常常会被颠覆得惨不忍睹,历代名人也只有自求多福。
金庸笔下的段氏
大理段氏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几部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幸运的是,段氏遇到的作家名叫金庸。
说段氏幸运,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小说,对历史保持着天然的敬畏感。虽然不乏艺术加工和虚构,但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从身份、性格到行为都相当靠谱,如假包换!
在《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不吝笔墨,塑造了一个个云南大理国段氏皇族的生动形象:潇洒倜傥、处处留情,欠下一屁股风流债的镇南王段正淳;聪明伶俐却又痴情如傻瓜的段誉;参破情关,笑泯恩仇的一灯大师段智兴等,令人回味不已。段氏那些神奇而高超的家传功夫,如六脉神剑、一阳指,更羡煞旁人!
其实,小说之外的大理段氏,在历史上的真实表现也相当精彩。所以,作为一名历史的拥趸,足下如果只津津乐道于“六脉神剑”和“一阳指”,只晓得吟哦大理的“风花雪月”,而不去了解大理段氏的前世今生,那就未免太Low了。
来头不小!大理段氏源于“姬”姓
大理段氏的始祖,来头相当大,但在历史上的首秀并不光彩。中学课本上,有一篇选自《左传》的作品《郑伯克段于鄢》,这个被“克”掉的“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就是汉族段氏的始祖。
说起来,郑国国君与周天子同出一脉,都是姬姓。郑国的封地原先在陕西华县,国名叫“奠”,成为地名后加上“邑”,就成了“郑”(郑的繁体字)。周平王东迁洛阳后,郑武公护驾有功,在洛阳东边也顺带捞了块地盘,然后“鸠占鹊巢”,兼并了周围几个小国。郑国从陕西搬到河南,国号没变,新建的都城区别于旧都,取名“新郑”,即今天的河南新郑。
“新郑”连同后来的“郑州”,成为河南的标志性地名,隋末王世充盘据河南,就自称郑王。其实,从根儿上捋,“郑”字的版权应当属于陕西。
不到黄泉不相见
闲话少叙。话说郑庄公因为降生时没摆正自身位置,脚先出来,差点造成难产,打小就不受母亲武姜待见,给他取名叫“寤生”(古语“寤”通“牾”,逆的意思);而他的弟弟共叔段出生时大头朝下,十分乖巧,又生得相貌俊美,深得母上欢心。
在母亲的纵容下,共叔段不断找碴,终于造反,却被早有准备的寤生哥哥打败,只好跑到边境上流浪。虽然郑庄公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并一度对母亲的偏心眼感到愤怒,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但毕竟血浓于水,没多久就心软后悔了。
在颍考叔的调解下,郑庄公挖了个深地道,跟母亲在“黄泉”之下冰释前嫌,也算是不违背誓言。对于共叔段,郑庄公及其后人也没有赶尽杀绝,任由他在穷乡僻壤间安度余生。
共叔段经此挫折,倒也消停下来,修桥补路,访贫问苦,颇受手下拥戴。他的子孙从此便以“段”为姓,其中的一支族人辗转西行,落户到了藏姑(今天甘肃武威)。
唐代有个段俭魏的人,从武威来到南诏,成为南诏王皮罗阁的马仔,在战斗中立下大功,赐名“忠国”,并被封为宰相,从此步入南诏上流社会。段氏子孙开始在彩云之南这块新大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经历六世人脉和实力的积累后,一个叫段思平的权臣最终自己建立了大理国。
父子连名
大理国第一代皇帝段思平,建国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西元937年),比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早了二十三年。大理国存在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的两宋,前后经历二十四帝,享国318年,于西元1253年亡于蒙古。
大理段氏虽源于中原王族,但在文化、习俗上已经彻底融于当地,成为白蛮贵族,而不再以华夏族自居。从他们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变化。
比如,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他的儿子叫段思英,孙子叫段思聪,看上去如同亲兄弟。这种父子连名制产生于父系氏族确立之后,据说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传承,二是标志着直系子孙的财产继承权。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如彝、哈尼、景颇、怒、佤、苗、维吾尔、哈萨克斯坦、塔塔尔等民族在部分地区仍然保留此习俗。
需要说明的是,父子连名制度没有一定之规,跟谁连,连多少代,有时候完全看心情。有的民族实行父子连名长达五六十代﹐有的只连二三代。
即是在大理段氏这些皇帝中,父子连名的方法也不一致。除了上面“首字相同”的连法外,还有“首尾相连”法,像是“顶真”修辞手法,玩成语接龙,或者是“人名连连看”,搞得人眼晕。比如最后三代的名字分别是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也有兄弟父子混著用的连法,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段正明(兄)-段正淳(弟)-段正严(子,即段誉)-段正兴(孙)-段智兴(重孙,即“一灯大师”)。
金庸先生在创作《天龙八部》时,为了避免无谓的辈份混乱,没有采用段正严的名字,而是取用了他的表字“和誉”中的一个字,改为“段誉”。
段誉的影视形象。图为2003年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画面。(图片来源:天龙八部视频截图)
出家率最高的皇族
从上面的关系图中,大家一定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没错,段誉正是“一灯大师”的亲爷爷。
不过,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之间,还是有不小的距离。比如花花公子段正淳,最后并非与他的心肝宝贝们一同死于慕容复的剑下,而是出家为僧,得以善终;而他的儿子“段誉”则勤政爱民,当了三十九年好皇帝(在位最长的大理皇帝),最后因厌烦儿子们争位,也跑出皇宫做了和尚,活到95岁!
两个艺术作品中的花痴在现实中做了和尚,但小说中的一灯大师段智兴,却从来不曾出家为僧,在他“南帝”的职务上干到了生命的终点。
大理段氏是中国历史上出家率最高的皇族。从第二代皇帝段思英被逼到无为寺(即小说中的大理天龙寺)出家始,大理皇帝们就开始接二连三地出家为僧。有的是因政治原因,被逼无奈,但更多的则是“不乐为帝”,主动禅位。比如从“保定帝”段正明到“一灯大师”段智兴五代皇帝,除了段智兴,悉数出家为僧。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搞过一段舍身出家的行为艺术外,皇帝热衷于出家,而且比例达到如此骇人的高度,闻所未闻!
大理崇信佛法其实不奇怪。事实上,云南一带是世界上佛教三大体系唯一交汇的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由西域传至中国、朝鲜、日本)佛教、藏传佛教都能在这里找到忠实的信众。据考证,大理信奉的是汉传佛教,但从皇族热衷于出家的举动看,有很明显的南传佛教痕迹。
这个跟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皇族,在权位的争夺中显示了异样的温馨,避免了许多场骨肉相残。相比于其他皇族血淋淋的接班史,大理段氏堪称帝王家族中的爱心天使。
终于明代,沐氏代之
大理政权亡于蒙古后,大理段氏只是取消了帝号,仍旧世代担任元朝的总管。蒙古人被朱元璋打回草原后,大理段氏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选择了继续忠于前元,跟明军死磕到底。
政治上站错了队,后果很严重。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朱元璋义子沐英与蓝玉率军进攻大理,生擒大理段氏最后一任总管段明叔(段世),并将其二子分别迁居雁门和武昌,“段氏世土,至此而绝”。
雄踞南天四百多年的大理段氏退出历史舞台,替换出场的,是奉命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宁王沐英和他的后人。江山不移,人事代谢,从此,云南沐府取代了大理段氏,在这块远离中央帝国的乐土上开始了新的传奇。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