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习近平人生罕见的两次痛哭(图)

 2016-05-26 06:3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习近平的梁家河岁月(网络图片)

今年是文革50周年。文革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灾难。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上至国家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卷入那场浩劫中。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家庭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幸免,而且饱受残酷迫害。习近平的两次罕见痛哭,都发生在那个是非、黑白颠倒的年代。

1966年5月16日文革正式开始,直到1976年毛泽东死亡后才结束。在那段时间里,也许有上百万中国人非正常死亡,上千万人遭受迫害,经济倒退,无数的历史和文化古迹被摧毁。

中共媒体《学习时报》近日以《黄土高原上的知青岁月》为标题,选载了《习近平时代》的片段。文章记载的是习近平15岁到22岁,到陕西当知青的7年岁月。

文章提到习近平文革后期的那段人生路:

从15岁到22岁,沟壑纵横、山梁如刀削斧劈的黄土高原,见证了习近平的成人礼。

“文化大革命”中由毛泽东号召的“上山下乡运动”,让本应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近1700万城市青年走向偏远乡村,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因此迁移,几乎所有城市居民家庭都被波及。

1968年至1969年的大规模下乡,目的之一是为了结束失控的红卫兵运动,同时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但这些连中学课程都满目空白的“知识青年”,却错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不过,在1969年1月这个隆冬,对于15岁的习近平来说,离开他的出生地北京,却像是一次“胜利大逃亡”。

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后,他跟随母亲住在中央党校,“因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被作为“黑帮”家属揪了出来。“他们说,枪毙够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百次了还怕什么?”

念《毛语录》,天天熬夜,被送到派出所门口又被拉回去,甚至要被送去少管所,但当时少管所床位满了,要排一个月才能进去。

恰在此时,1968年12月,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习近平马上报名,他选择了父亲当年所在的根据地陕北。“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习近平在2004年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说,在北京火车站,知青专列上下哭声一片,只有他在笑,因为如果留在北京,有命没命都不知道。

15岁的北京少年住进了陕北土窑洞

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再换乘大卡车,最后步行10里山路,习近平到达梁家河,住进了土窑洞。他随身带了满满一箱子书,同来的15名知青中,他的行李最重。

和习近平同时到达延安地区的是26800多名北京知青,他们被分配到12个县的2667个生产队。为了管理北京知青,北京市后来还派出了1200名插队干部。初到乡村的北京少年习近平心中茫然。

梁家河并没有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时流淌着泥水。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土窑洞就依着山坡顺势挖出,200多名乡民世代居住于此。

习近平回忆说,在陌生环境中,周围又是不信任的目光,最初感到十分孤独。

习近平说,当地的劳动强度令他感到震撼。爬到山上,“跟爬北京的香山鬼见愁差不多”,已经气喘吁吁了,还要干活。

除了吃饭,中间只能休息一次,就是抽一袋烟,“我们抽烟就是这么学会的...”。

他曾在三个月后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在那里,他的姨姨、姨父告诫他,要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往老乡那里跑,“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

而当时在城市,经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习近平曾撰文回忆说,他和其他被清理的人一起,被关进派出所,一关就是四五个月,还要干重体力活,“海淀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

习仲勋的家乡陕西富平县的亲属也记得,大约在1969年冬天,因为在陕北吃玉米糁子吃不饱,腹中饥饿而衣衫单薄的习近平回过富平,亲戚给他做了一套棉衣,他很快又回了延安。

他融入成就了父辈的土地

城市既不可留,而回到梁家河,几乎又临绝境——最初同来的知识青年大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后来的近两年时间里,只有习近平一人坚守。

这时,16岁的习近平开始真正融入这片养育并成就了父辈的土地,习近平曾数次回忆插队生活中跨过的“五大关”:

一是跳蚤关。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浑身都被咬肿,皮肤过敏,水泡溃烂。

二是饮食关。没有精米细面,主食是粗粝的杂粮,玉米面窝头。曾经几个月吃不到肉,分到一点猪肉,顾不上做熟,就切下一片生肉放进嘴里。

三是生活关。自己学着捻毛线,缝衣服、缝被子都是自己做……

习近平说,在陕北,让他受益终生的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比如,刚到农村时很教条,听说老乡是富农就会将其轰出去,后来才知道所谓富农只是因为养了几十只羊;看到要饭的就认为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因为农业凋敝,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妇女儿童出去讨饭,才能把粮食留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些是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了解,让他感慨很多。

到梁家河一年之后,与农民日益亲近,习近平的窑洞已经成了村里的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听这个16岁的少年摆开书场,讲古今中外……

父亲还在监管中,尚无明确结论,这是习近平始终难以摆脱的阴霾。

1973年,同去的知青在准备进入大学读书,而习家的背景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那一年,除了习近平,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已经全部离开……

习近平人生罕见的两次痛哭也发生在延安梁家河

文章回忆,第一次是习近平的大姐去世,“我正在那儿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个时候哭了”。

习近平的姐姐习和平在文革中去世,官方称是被“迫害致死”。海外《名星》杂志曾报导,研究习近平崛起的澳大利亚记者高安西透露了一个残酷的细节,“这是自杀,几位亲近的同事告诉我,不堪十年来的残酷迫害,习和平在浴室上吊自杀。”

习近平的第二次痛哭,是在1975年10月7日,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要离开梁家河的那个早晨。

文章描述,面对送行的村民们,习近平当众落泪。可以说,如果没有那些善良的普通百姓的呵护和鼓励,习近平很难熬过那7年的艰苦日子。习近平本人也不止一次的表示对梁家河村民的感激之情。

实际上,在文革的压抑岁月里,习家何止习近平痛哭过。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早前,有大陆媒体报导,习仲勋也曾当着忘年交杨屏的面,为习近平痛哭2个小时。

1975年10月,刚刚从洛阳拖拉机厂子弟中学高中毕业的杨屏,与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习仲勋结为了忘年交。

1976年6月20日晚上8点多,杨屏来到习仲勋的住处。看到习仲勋反常地低头坐在八仙桌的旁边,桌子上摆了一碟油炸花生米,一个杯子,一瓶白酒。当发现习仲勋一脸泪痕,询问原因时,习仲勋随即泣不成声:“今天是你近平哥哥的生日,你来陪我喝点酒,给他过个生日。”

杨屏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一个老人这样哭,一个像我爷爷般年纪的老男人在哭。没有声音,只有泪水,嘴唇在颤抖。这场景,如今想起来,我都浑身战栗!我当时被惊呆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盯着老爷子,竟然不知道给他拿毛巾擦脸。后来,当看见他用手去擦桌子上的泪水的时候,我才想起来”。

杨屏回忆说,当时他和习仲勋碰杯喝酒,酒还没有下肚,他眼泪又涌出来了。“放下酒杯,他用两只大手盖住整个脸,擦了好几遍眼泪。抬眼看着我说:你爸爸比我好哇,把你照顾得这么好。我也是当爸爸的,因为我,你近平哥哥可是九死一生啊!”

那天晚上,习仲勋一边哭着,一边重复地说着对不起孩子们,对不起家里所有的人。

文革发动50周年,也是结束40周年了,民间反思浪潮高涨。反思文革是为了什么?

BBC中文网刊发前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张炜博士的文章表示,“中国需要的不是简单地肯定和否定文革,它需要揭示历史真相,深刻反思文革的成因。只有经过真相支持和理性思辨之后的肯定或者否定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形成民族的记忆。”

张炜认为,“文革不仅仅是发动者个人的错误或者罪行,也不仅仅是发动者周围的那个小集团的错误和罪行。”

責任编辑: 华长玖 来源:《学习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