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与他同时代的晏子的评价(组图)


孔子像。(网络图片)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和晏子(公元前578年~前500年)是同时代之人。二人的政见未必完全一致,但孔子对晏子的个人品德是充分肯定的,经常是赞誉有加。试看我们从《晏子春秋》这本书中选取的几个故事。 

晏子春秋·谏上》

有一次,大雪下了三天三夜而不止,齐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的台阶上赏雪。晏子进宫拜见景公,已站在那儿有一会了。只见景公慢慢悠悠说到:“真奇怪啊,这大雪下了三天三夜,怎么一点也不觉得冷呐。”

晏子回答道:“天气真的不冷吗?” 齐景公笑了笑。

晏子继续说道:“我听说古代贤德之君,自己吃饱了能知道还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能知道还有人在受寒,自己安逸了能知道还有人在受辛苦。可是景公您自己吃饱穿暖了,却什么都不知道啊!”

齐景公立即收敛笑容,说道:“你说的很对,寡人听从你的意见。”于是,马上下令从国库取出衣物和粮食,分发给饥寒交迫的老百姓。还下命令,凡是在路上见到饥寒者,立即予以救济,不必问其来自那里,家住何处。任职者发给两个月救济粮,生病者发两年救济粮。

孔子听到此事后,赞道:“晏子完全知道为达到一定的效果该如何说话。而景公确实也能乘机大行善事啊。”


晏子像。(网络图片)

晏子春秋·外篇上》

孔子说:“齐灵公行为放纵时,晏子用正规的行为规范侍奉他;齐庄公胆怯,晏子就用扬威宣武的态度侍奉他;齐景公奢侈,晏子就用节俭的方法侍奉他。晏子真是个贤明君子。不过,做了三代丞相,还不能对老百姓劝善,看来晏子还是见识短浅啊。”

晏子听到后,去会见了孔子。说道:“本人听说先生对我有意见,今日特来拜访。像我这样的人,怎能用劝善履行我的职责呢。我的家族中等待我的接济才能祭祀祖先的有几百家,齐国国内无业的世人等待我的接济才能开火做饭的也有几百家。我纯粹是为了他们才做这个官呀。像我这样的人,怎能用劝善履行我的职责呢。”

晏子告别时,孔子以宾客之礼送行,再次感谢他的光临。

孔子回屋后,对弟子们说道:“晏子做了那么多救助百姓之事而不自夸,用高尚的德行辅佐了三代国君而不自认功劳。晏子真是个君子啊!”

《晏子春秋·杂上》

晏子的父亲晏桓子死后,晏子为其守丧。他身上穿着粗麻布做成的丧服,腰间栓着草绳,手执丧丈,脚蹬草鞋,吃着米粥,住在倚庐之中,以草荐为被,草为枕。家里的老管家说:“这可不是大夫丧父之礼啊!” 晏子说:“只有卿才算是大夫呀。”

曾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晏子很懂得远离祸端。他不是用自己的对去驳斥别人的错。明明他不同意当时实行的‘大夫丧父之礼’(卽,大夫实际上不守丧),可又不愿让别的大夫感到为难,故意说自己不算大夫,这样就避开了与众大夫的矛盾。晏子这样做很够义气。“

《晏子春秋·问上》

齐景公问晏子道:“治理国家害怕犯什么错误呢?” 晏子回答说:“怕的是善恶不分。” 景公又问:”如何考察善与恶呢?“ 晏子答道:“要选择好您身边的人,国君左右的近臣都是忠良之辈,文武百官就都知道自己应如何做,善与恶就分清了。“

孔子听到后就说:“这话说的很对。忠良到了国君身边,不善之辈就无从进入;而如果邪恶之徒包围了国君,忠良之人就没办法靠近国君了。“ 

《晏子春秋·谏下》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鲁国。在他出国期间,齐景公驱使齐国百姓为他修筑大台。到了寒冬季节工程尚未完成。那些受冻挨饿的人那里来的都有,大家都盼望着晏子快点回来,为他们说话。

晏子终于回来了,把出使之事禀告完毕,景公想留下他饮酒取乐。

晏子说:“谢谢您赐座给我,我想先为您唱一首歌。歌中唱道:平民百姓说‘冰冷河水浇我头,怎奈何;上天硬是拆散我的家,怎奈何?’”唱完之后,晏子感慨万分,满脸泪水。

景公赶快说:“先生为何伤心到这个地步,是不是为了大台工程呀,我马上就下令停工。”

晏子连连再拜,一言不发,径直向大台走去。他手里拿着大木棍,专打那些不努力干活的。嘴里还不停说着:“连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都有房屋,以供遮风避雨之用,而国君让你们为他修筑大台,你们却不快快为他修好,这是为什么啊?”结果大家都骂晏子:“你这是助纣为虐!“

孔子听到此事,极为感慨,他说:“古代善于为臣子的人,都会把好名声留给国君,自己承担各种灾祸。朝廷之上可大胆切磋国君不对之处,朝廷之外则高声赞誉国君的恩德。这样的话,即使侍奉的是昏君,也能使他坐在朝廷上,接受诸侯的朝拜。而那些忠善之臣又从不自我夸耀。懂得此道之人,就是晏子啊!”

本文留言

作者袁荣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