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的中国央行一着急说了实话(图)


中国央行为保人民币汇率而被逼收紧流动性。(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6年01月2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临近中国新年,按照传统各行业将暂缓商业活动,但金融业现下却并不平静,流动性吃紧令业界把目光投行央行期盼其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缓解。不过中国央行明确表示近期不会降准,而不降准的原因由央行行长助理在央行和中国29家金融机构的座谈会上透露了出来。

中国央行解释为何不降准:将加大人民币汇率压力

日前,中国央行召集国内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农商行,共有29家机构参加的有关中国新年期间流动性管理工作的座谈会。

据新浪网22日报导,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会上明确表示不轻易实施降准。张晓慧在谈到具体原因时说,去年8月11日汇率改革后,9月份市场是波动的,到了11月、12月份又出现了变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10月24日的双降(降息、降准),使得整个市场流动性非常宽松,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以及贬值的压力。

张晓慧表示,流动性太过宽松会对人民币汇率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形成负面冲击。从今年1月份上半个月情况来看,整体信贷投放进度偏快,已经超过1.7万亿元,如果这样下去⋯⋯。这恐怕不靠谱,所以对于年初对冲高现象,各行回去要认真研究。

张晓慧似乎有难言之隐,以致话留半句。但这也说出了一个实情,信贷投放过快而流动性紧张,而中国央行目标是减轻资本流出和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

中国央行进退两难货币杠杆已危害币值稳定

从2014年11月起至今,中国央行共六次降息、五次降准。然而这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已逐渐减弱,而且货币脱实向虚现象加剧,难以对实体经济起到应有支撑。

降准等于提高货币乘数(加货币杠杆),而央行表态降准会加大汇率压力的逻辑,说明当前的货币杠杆已经高到足以危害币值稳定,当前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央行总资产的比值为4.38倍,是过去17年来最高值,过去17年均值为3.1倍。

这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一大信号:央行为保人民币汇率而被逼收紧流动性的开端,去杠杆的开始。

大陆四维宏观智库认为,这次最大的困难在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非常大,在这个时候还降准,无异于火上浇油。即使目前实行的各种公开市场操作,事实上也是放水,对人民币汇率有害无益,央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在离岸市场强拉人民币利率,而在岸市场却让利率下行,这种分裂的操作是多么扭曲。

在201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演讲中发出警告,“在市场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加大银行信贷投放是饮鸩止渴的不理智行为”。

吴晓灵曾经担任央行副行长及外汇管理局局长,在央行系统工作超过二十年,应该说对中国金融系统十分了解。这种背景下,她在演讲中发出这样的警告显得非比寻常。

央行4天放出1.6万亿暂缓流动性紧张

18日至22日,中国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国库现金定存、MLF(中期借贷便利)、SLO(一种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向市场投放资金16,025亿元,除去本周到期的2,400亿逆回购及550亿SLO操作,累计实现净投放13,075亿元。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1月份面临企业缴税、准备金上缴、外汇占款变化等因素,会消耗掉1.2万亿左右。从短期角度考虑,中国新年将至,民众会大量提取现金,大概还会产生1.5~2万亿的资金需求,所以目前缺口仍在1.5~2万亿的水平,因此预计央行在下周仍会加大投放力度,尤其是跨新年资金投放规模可能仍会加大。

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35.7万亿元,如果剔除包括非银存款不缴纳准备金的影响,按照一次降准0.5%计算,大约等于释放流动性6,300亿元,目前通过MLF+SLF方式所提供的资金规模甚至超过了一次降准。

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对央行的SLO或者LMF不买账,原因是这些工具无论放了多少水,到期银行要还资金给央行。但是降准不一样,放水之后不用还,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放大货币投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正鑫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