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孩子是不爱看电影、电视或动画片的。特别是动画片,作为“会动、能发声的画”,其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胜于玩具、绘本或图书,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最爱的娱乐活动。
可是,市面上给孩子看的电子节目、动画等,有的良莠不均,有的过于粗制滥造,还有的甚至充斥着暴力内容和低俗情节,孩子因为没有分辨判断的能力、再加上榜样学习的天性,导致他们一味模仿,反而学了很多不好的东西:如口吐脏话、动不动就武力解决。
一位妈妈说,自己和孩子爸因为某件小事争执起来,结果在一旁玩耍的3岁女儿嘚嘚地跑到厨房,拖来了一口锅子,对妈妈说:“快拿它拍爸爸。”
还有一位家长说自家孩子去公园就想逮蜜蜂,问他原因,说是要吃蜂蜜。
前不久还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孩子模仿某强鼻孔出气弹出小豆子,自己将小珠子塞进了鼻孔,结果拿不出来了,只得送去医院。
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
电子屏是柄双刃剑,接触时间过早、过长、不恰当,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如,这种单向信任输入的方式,会限制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伤害孩子的智力、破坏孩子的主动性;经常看电影电视还会消弱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做事不能专心。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可是现今社会,几乎家家都有电视电脑、人人有手机,孩子在走都走不稳的时候,已经学会怎么按遥控器、拿着父母的手机玩游戏了,想要杜绝孩子接触电子屏几乎是不可能。
甚至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或懒得照顾孩子等,一有机会就将孩子丢给手机、电视。也因此,看电视玩手机、看pad成了孩子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孩子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方式。
鉴于此,对于那种家有电视儿童,很爱看电视却不爱看书的孩子,如微信后台一位妈妈这样说自家孩子“让他看书、学习,一刻也静不下来;但逮着机会,他就能守着动画片看半天,怎么都轰不走”,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呢?
一、每一个“电视儿童”(即对电子屏痴迷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失职的父母。
如,一个6岁的孩子告诉我,他就喜欢看动物世界,尤其喜欢看狮子猎杀动物的场面。他说:“要是自己是狮子就好了,这样谁都不敢欺负自己。”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只有一个保姆照顾他的衣食起居,每天他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电视。在学校,他不善与人交往,没有固定的玩伴,总是被小男生欺负。
有什么样的心理往往呈现出相应的心理需求。传播学家施拉姆将儿童的电视需要分类三类:第一类即是娱乐需要。应该说,这是孩子看电视最主要的原因,即为了娱乐、消遣,或是通过娱乐发泄感情、排解内心的烦闷以及回避现实中的问题。正如那位幻想自己是狮子的男孩子一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关爱越少、越被忽视或粗暴对待的孩子,花费在电视上的时间越多,越沉迷于电视,越是喜欢看那些暴力、粗俗的内容。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是任何物质条件或他人都不能代替的。电视和保姆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也无法从中获得爱的满足。所以,即使再忙,父母也要抽时间陪伴孩子。
二、尽可能减少孩子接触电子屏的机会,即使是益智或学习类的视频节目也是如此,控制孩子接触电子屏的时间。
施拉姆指出,电视对于孩子来说的第二功能或作用是,它能满足孩子认知的需要——孩子能从中获取生活经验和信息。这也就是很多父母给小孩子看电视的原因。一位妈妈说,“我不觉得看电视有什么坏处,我家孩子天天看巧虎,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呢!”
不可否认电视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但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害处。须知:过犹不及。建议,孩子每天接触电子屏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对于低幼宝宝来说,还需缩短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一次不要超过十五分钟。
父母可事先跟孩子做好约定,且约定好就需要贯彻执行,不一定要完全卡着时间,还可就某一完整的内容做约定。这样做可避免约定时间到了,但节目还在进行,孩子看得正起劲儿,这时被打扰,孩子大都很委屈,甚至内心充满怨气,这对引导孩子积极遵从和执行约定是不利的。
有的孩子会趁机向父母撒娇,要求宽容这一次;有的孩子会大发脾气,目的也是为了能让父母收回成命,一旦父母妥协,双方所做的约定、父母要想达到的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愿望都将付之东流。相反,孩子还从中习得了“投机取巧”,就会出现下次、下下次的时间延后。慢慢地,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长。
三、父母需要事前做好节目筛查(包括对内容和时长的了解和筛选),过滤掉那些对孩子身心发育不利的内容,并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最好是,孩子在父母陪同下看节目,而不是将孩子完全交给这些电子产品。
电子内容相较于单纯的视觉、听觉信息而言,它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是集合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内容的综合体,这就要求父母在筛选时也要进行多通道检索和排查。如,一些儿童节目,虽然导向行没有大问题,但呈现出来的视频效果却很差、配音忽大忽小,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耳朵还备受摧残。
父母对内容做详细筛选的意义还在于,不管是基于哪种形式呈现的内容,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价值观的传递。如果我们给孩子看的是处处充斥着暴力、谩骂、脏话、不严谨内容的故事、情节,可想而知,潜移默化之下的孩子不可能会礼貌待人、对事物也只会一知半解,对不如意的事只会武力解决,这是十分要不得。
另外,在给孩子挑选内容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对孩子做了不同区分,他认为:0~2岁阶段的宝宝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事物,多采用无意义记忆的方式。对这个阶段孩子最有效的刺激,应该是让他多主动探索、多发动感官(最主要是用手、用嘴)去感受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被动地看电视。
且14岁之前,孩子的眼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不注意用眼,对孩子的视力造成的损害都是不可逆的。2岁之前,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电子屏,因为高亮度的屏幕会损害孩子的视神经发育。
2岁之后的孩子大都以表象或形象内容为主,即这个阶段孩子认识世界和记忆的主要方式即是不断重复和反复的内容,才能让他们记住。如,这个阶段孩子大都比较喜欢看《天线宝宝》,就是因为其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不断重复,也因此能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随着孩子语言发展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3~5岁的孩子不再满足于简单内容的重复,会开始探索进一步的知识,于是会开始不断问为什么,甚至男女孩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对儿童节目来说,他们会喜欢看朵拉、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等。
四、巧用电子产品的儿童锁功能,如很多电视会自带儿童锁,一些APP会有家长权限和儿童观看时间以及内容的锁定和限制功能,父母可最大程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引导。
五、多进行亲子互动,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电子屏中转移出来,不给孩子迷恋电子屏、自我闭锁的机会。休息时间不妨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如全家一起去郊游、登山或踢球等。
同样有限的时间,父母若用来跟孩子一起看电影电视(以及手机、pad等),与陪孩子玩游戏、进行亲子阅读相比,后者的陪伴质量要远高于前者。
还等什么,行动起来,多开发一些更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吧,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孩子的兴趣点从看电视的行为转移到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内容上来,以此出发,激发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兴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