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督促提高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教会怎么孩子做人,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你自己的孩子,凭什么让全世界都宠着他?
有一次我去看《变形金刚》,观影过程中,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就围了几个熊孩子,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直说一直说,每当打斗的时候,那些孩子更是尖叫不止——“变形金刚、变形金刚”,让我看电影的心情大打折扣。有位观众实在忍不了了,气得冲孩子身边大人喊叫“前面的观众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吵得人头疼!”
不知道是孩子的妈妈还是亲戚却佯装没听到,就是跟在小孩子后面,后来拍了拍孩子的肩膀。熊孩子只安静了不到两秒,马上又充满了让人心烦的尖叫。还是没能止住小孩子的吵闹。
由这件事,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的故事。他时常告诉我,别说自己的孩子是熊孩子,请首先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熊爸妈”?
制止熊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居然可以这样做?
他5岁的时候,妈妈带他坐火车去找外地务工的爸爸。第一次出远门的他年龄尚小,在车厢里一会儿疯狂地朗读故事书,一会儿对其他人吐口水(就是那种嘴巴发出噗噗噗的声音),和电影院吵吵嚷嚷的熊孩子一样,引得不少乘客都对其嗤之以鼻。
他妈妈反复轻声跟他说,声音小一点,他却不以为然,总是安静不到一分钟又开始大声一字一顿的读故事书。
于是他妈妈在下一站,离他们的目的站还有接近四个小时的时候拖着行李带着他下车了。
他妈妈说:“我晓得你有说话的欲望,我爱你,也必须尊重你,但我也不能不顾及其他乘客的感受,现在好了,你想说多久就说多久,什么时候等你说完了,不会打扰到其他人了,我们就什么时候买票再走。”
那一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车站呆了七个小时。中途他也哭着打滚,他妈妈只是平静的说:“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学会自己承担。你要哭闹就继续,哭累了我这里有吃的。我不会因为你用哭威胁我就答应你任何事情,现在不会,今后也不会。”
等他保证,他再也不吵闹不打扰到别人的时候,他妈妈又重新买了票。他说从那次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过。
所以,我的朋友他一直认为,孩子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区别他们成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
平等与尊重,为和谐亲子关系开道……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时,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那幺小的孩子,仅仅因为天性使然的吵闹,就在车站呆7个小时,这不是理性,这是另一种极端!用不符合儿童天性的方法来惩罚以实现管教,这并不智慧,这和“打你但你不准哭,不哭就不打,越哭越打”一个道理,只是在压制人性而已。
沿着上面一段话的分析,我续写了三句话,本人持中立观点……大家见仁见智。
1、如果将来我有孩子了,孩子是熊孩子,那是我和孩子的问题,其他人没有必要为我们俩的行为买单。当然,我很同意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压制人性的事情,但是,压制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2、我很早以前就认识这位朋友,同时常常接触他的妈妈。从公众的利益出发,我看到的是,他的妈妈从来没有把他“还是孩子”当做不懂事的挡箭牌。
3、我的朋友现在是某知名外企策划总监,他的一言一行都透出母亲“教育”的优越性。现在的他,点菜从来都是低声,会对服务员说谢谢,会在聚会的时候和我们一起放声大笑,会拿一只胳膊挡住电梯门让同行的人先进电梯,会耐心的给不认识的人指路。他现在是一个阳光开朗非常有素养的人。所以那些担心用这种教育方式孩子会变成另外一个极端的人,可以放心了。至少他并没有。
在我的回忆中,如果给他的妈妈贴一个印象标签,那我首先会想到两个词,即平等和尊重。
在他的小时候有一次想买一个超精致的变形金刚模型玩具,但价格很贵。然后他妈妈就问他,你为什么想要这个呢?因为这个不是你生活的必须品,所以你要来跟我谈判,告诉我你为什么需要这个,等你能够说服我的时候,我就买给你。然后他去找她谈了三次,最后她说,嗯我觉得你说服我了。于是就带他去买了。
在他小时候,曾表示想当个科学家。他妈妈就说,好样的,那咱们家就有第一个科学家了。后来他换理想了,他告诉妈妈想当总统,他妈妈说,好,那我明天起要给你买一套演讲的衣服。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想去当个消防员,他妈妈说,消防员超帅的,那你从今天开始要比明天跑步跑得更快……
他甚至还有过很多很荒谬的,在别人眼中不切实际的梦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总统,无论消防员还是什么,妈妈从来都是一副“哇!这个职业好棒!”的样子。因为她知道说服不如顺从,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她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孩子只需要放飞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去强化自身或经历失败。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