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法(图)


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网路图片)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冬三月草木凋零、冻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能力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则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关键性的一点,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中医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生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冻厂工人等),亦常会感觉寒邪而罹患寒病。

中医认识,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画龙点睛的太阳,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即中医说的"阳气虚"。

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的情况有:

恶寒:

由于寒邪外来肌表后,体内阳气之一的卫气与外寒相传,而见腠理闭塞,致使卫气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这是卫气郁结的缘故。

脘腹冷痛:

外来寒邪经体表侵袭后,直入肠胃所致。寒邪损伤了人体脾胃的阳气,故胃脘部疼痛,同时,还会出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

寒邪袭人所致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寒邪留在人体后,还会发生人体肌肉、皮肤、筋脉拘攀之象。

疼痛:

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寒邪侵袭肝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疝"病;若寒邪客于四肢,则形成痛痹症,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黄帝内经》中在探讨疼痛病的机理时,会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的形成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由于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

总之,寒邪伤人后所出现的辩症论治是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清澈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列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了。

透过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