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我们的善良是否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组图)

作者:胡小胡 塔拉胡  2015-12-15 09:5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一个勺子》剧照(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5年12月15日讯】胡小胡:

一个勺子》改编自小说《奔跑的月光》,小说作者是我的父亲。

昨晚看了电影回来,找出父亲写的书,再次看了一遍。同电影一样,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能压倒肩膀的沉重。合上书,我静静地想着一个问题,这样快速奔跑的社会,我们的善良是否能跟得上它的脚步。

电影在拍摄上并不着什么技巧,开始的一些时候还像 DV 一样,镜头随着人的走动不停晃动,很不稳的样子;画面很接地气,以乡村为底色,还有一些最中国的喧闹小镇的景象,所以电影里没什么美景风光;故事的结构、人物的安排、台词的语言等也都很简单。所以对于追求视听感受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也许很没意思,看多了大风大浪、炫酷耀眼、高深难测、才子佳人等等之后,这部电影实在土气的很,满是方言、荒原、无生气的雪、不动听的曲。

但不论是电影《一个勺子》,还是小说《奔跑的月光》,都不是一件充满流行性色彩的作品,这更多的是一次展示,一种呈现,一个问题,一段思考。村民拉条子(小说中叫宋河)在镇上遇到一个傻子,傻子一直跟着他到家里来,善良的一家怕傻子冻死饿死,一直照顾他,直到有人拿着拉条子贴出的寻人启事找上门来,自称是傻子的家人,把傻子带走了,本以为事情结束的拉条子怎么也没想到,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声称是傻子的家人,都向拉条子要人,从此麻烦不断。本来就贫穷的家庭又为此事举债,被村长认为是独吞了“卖傻子”的好处,一家人被各种来历不明但都声称是傻子家人的陌生人闹的鸡犬不宁,一窝热心被莫名的冷脸与责骂扔进冰天雪地。这样的一个老实人,不图回报,总以为自己的所为是善举,却因此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烦恼,乃至到最后发展为害怕,担心,胆颤。一个做好事的人最后害怕了,多么的让人心惊。拉条子想知道为什么?也许他最远都没有出过省市,头脑中闭塞的乡村思想,给不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根植于心底的执着却一定要得到一个解答。拉条子又上路了,问放款的人,问派出所警察,问大头哥,这一切又是一番破费,一番辛苦,一番麻烦,那些比他精明的人都算比拉条子见过世面的多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都以为拉条子是用这个来诘难他们,纷纷避而不谈,将自己远远抛到漩涡远处的高地上,将我们的社会对人想法的改造,对人际间不信任和陌生的搭建写得那样清晰。

电影和小说都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这个善良淳朴的农人就是想追寻一个答案,可始终没人告诉他,一团团的疑问还是充斥着他的全身,一个傻子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自称是傻子的家人来找他,为什么一个自己连一个傻子都对付不了,为什么明明是善举却没有一丝好报,哪怕别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才是啊,到底谁才是傻子?简单的问题困扰着主人公,却也拷问着我们,我们的社会是否哪里出了问题。

拉条子一家是多么贫困啊,儿子被判入狱 6 年,想着花些钱减刑,结果花了 5 万元托人办事,依然没有减刑,这对一个村里人是一个很大的数啊,自己的 3 万也不知道他攒了多久,剩下的 2 万还是借的;拉条子一趟一趟得往镇上跑去见委托办事的大头哥,都是步行去的,你有没有注意到电影中,那始终覆盖着茫茫厚雪的小路,一个乡下人,不舍得花钱,就这么一步一步的走着去,走着回,你们能体会到那种心酸吗?他一步一步挪去挪回,受着气,小心翼翼地赔笑,却总是被人三两句打发走;他每次去镇上,都带着可怜的那点儿干粮(片头吃的饼),连一口热水也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成这样的人,却保留着人性中最简单的善良。莫名跟上来的傻子,他怕冻死,睡下了还跑出去看一眼门是不是关严实了,怕傻子半夜跑出去;照顾傻子吃照顾傻子喝,为他理发,为他换上新衣新鞋;傻子第一次被人领走,自称是其家人的陌生人留下了一点钱,他们竟然觉得不好意思收,这么贫困的一家人还想着把钱还回去。

很多人都觉得,包括电影中的人都说,拉条子才是真正的傻子,你为什么管那么多,你为什么要向那些声称是傻子家人的陌生人一次次妥协,你为什么不懂照顾下自己,四十多岁的人了还就着寒风一次次吞咽干粮和白眼。是的,拉条子是一个傻子,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他不懂世故,不知社会变化,不能狠下心,最后一次次的受伤,一次次的被欺凌。

看到拉条子的傻,却依然坚守,承担着社会带给一个老实人的痛苦,我感到一阵心痛,我们,都因为这个时代的变迁,多少学的精明了,但你不知道的是,仍然有很多人的生活,也许你从未见过的人的生活,却是因为在这场的变革中没有、没法、不会“改变”,而成为在尘土中都是最低端的生命,那份善良被碾压了,碾压的细细碎碎,风一吹就看不见了。

电影还是小说都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我想很多来看电影的人都没有到过或很少到过现在的农村去了,他们并不了解底层的生活与生命,他们并不能体会拉条子的各种苦楚,所以也不认为这样的电影是想表达一种对当下的反思。我的父亲多年来一直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农村为写作背景,那里饱含着他童年的记忆,但在创作新的小说时,他依然会开车回去,穿着最普通的衣服,陪农人挖挖土豆,与羊倌聊聊闲天,走走村里飘着牛羊粪便味道的小路,认真调研不同时代下现实的农村生活,而不是闭门造车。父亲说过,每次从农村回来,心情都很沉重。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城镇化的大潮,多少乡下人背井离乡,宁可在城市中餐风露宿,也不愿回到农村,农村里都是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一片一片村庄完全没了人烟,消失在地图和记忆里。大幅城镇化的农村早已消失了宁静和安详,更多是荒芜和破败,是的,破败,父亲曾面无表情地告诉我。

这些底层的事情,很多观看电影的人并不了解,他们穿梭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钻进一个又一个格子,看着这些土气的东西,除了陌生,大概就是嘲笑了,电影没有给一些人带来休闲,所以这部电影对他们而言,除了少许笑料,可能不值一文吧。落魄的乡土生活和现代的灯红酒绿完全隔绝,这是一种悲剧,社会普遍地看不起淳朴善良,也是一种悲剧,拼命站在城镇的这头体会不到也不愿了解那些底层的坚守是一种更大的悲剧吧。

电影中拉条子儿子获得了减刑,最后也拿到了 5 万元(我们且不管这 5 万元是不是他托人办事的钱),似乎还有些希望,冲淡了一些沉重的色调,但在小说中,宋河只从吴多多(即电影中的大头哥)手里拿到 1 万元,而且最后还被村长盯上了,自己被逼到无路可走的程度,一个人命运永远不属于自己,一声叹息……

这并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只是我想就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看过了原著小说,对于《一个勺子》想要传达的东西可能更容易理解一点。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没有给一个解决的方案或是明白的答案,作者还是导演也没有这个义务,他们将现实真实存在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让人思考,这,就足够了。

另外,安利一下,我的父亲胡学文先生多年来写作一直以农村最普通的农人为主人公,从最初到现在,很多作品都展现了城镇化大潮对乡村与农民的改变,离我最近的一个最坚守例子就是他了。胡先生的文字真的很不错,朴实中带着稳稳的力量,这并不是亲属的夸耀,如果你也能耐下心来,读一读他的小说,你就会明白我不是强行安利,这篇《奔跑的月光》,两个小时就能读完,如果你有耐心。


《一个勺子》剧照(网络图片)

塔拉胡:

这是一部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是真的,坐立不安。我第一次在影院里拿起手机,不是看时间,而是查剧情简介,查结局是什么。大概是年纪大了,心理承受能力差,我非常害怕这是一个坏的结局。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影片名的“一个勺子”指的不是一开始跟在陈建斌身后脏兮兮傻乎乎的傻子,而是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这个好心捡了傻子却陷入连环麻烦中的普通农民。

但我没想到导演会用这种镜头语言去交代这个印证。结尾的时候,拉条子穿着傻子的大衣,拿出傻子的防晒帽戴上,被一群小孩追打。一切那么自然,一看就是在影片最开始就铺陈开了,而我们,一直没有发现。这并非宿命的轮回,而是一种善良加愚昧无知的必然结局,我们只是被动地被拖着往前走。

而末尾那个主观镜头,遮阳帽的帽檐挡住一半视线,小孩扔出的雪球迎面击中镜头,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冰花四溅。我知道导演是想用这个主观视角,让观众体会拉条子的状态和心情,而我的确感受到了雪球打在自己身上的感觉,痛,冷得很。

说实话,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面前,即使是一直以捕捉真实展现小人物命运见长的贾科长都算是小资。

可是它非常尴尬。

同样是讲述小城市人物的命运,贾科长抓住的群体是小镇青年,多少混在大城市的青年都曾经有过小城镇的回忆,他们要么折腾出来了,怀念过往粗糙的感同身受的青春,要么落寞地,怀念混在街上意气风发的生活。同时,这些人是有消费力的,或者说,起码能给影片背书的。至于跟体制大环境相关的表述,更是某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

可陈建斌选的是更底层的农民,这些人就跟片子里拉条子和金枝子一样,对自己受苦的命运都不自知,他们怎么会在这个片子里找共鸣,他们当然也不会去电影院。而城市中的青年,很难在这部“农村电影”里面找到共鸣,那些可能引起共鸣的点在影片里展示得又过于粗粝和刺痛了。

那么,到底谁会为这部电影买单?

众所周知,去年的金马奖给《一个勺子》买单了。

作为电视演员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提名 5 项金马奖,一举夺得了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两座奖杯,实在很厉害。

电影的质感很像一部新人电影,或者说一部优秀的学生作品,不精致。稍微有点熟悉金马奖的人,看个开头,就一定会恍然大悟,难怪它能得金马奖,它是金马奖会喜欢的路数。

如果奖项和人一样有趣味有取向的话,那金马奖大概会青眼的电影其实大家都有数。可能不够完全客观,可能狭隘,跟观众的趣味很大程度会不同,也不按照票房成绩来,甚至有一定的偏向性。但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奖项,而每个奖项偏向性都不一样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如同我在金马奖的那篇观后感里写到,奖项,是告诉你,“一个人有同类”,用陈国富的话来说,它代表“今年我们想鼓励哪个人或者哪个作品”。它按照它“关注”的这个领域去寻找这个领域上做出贡献的人、影片,如此而已。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于它获得金马奖,没什么专业角度点评,只有一个普通观众的感叹:这种电影,如果连金马奖都不能给它应有的位置,又何况普通的观众,如果连金马奖都没获得,还有谁会知道会关注会给它更多的排片。

当然大家都知道,很多获了金马奖或者其他什么奖的电影我们也看不到,不关注甚至根本连名字都记不住,这也没错,这些哪有红地毯上女明星的礼服裙闪耀。

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影院里一列海报,消失的凶手,怦然星动,什么魔术什么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大概会是什么样的片子,但是,真的,早知道看完《一个勺子》那么抑郁,我也愿意看那几部片子,哪怕是《火星救援》,我也能想到,不管多凶险多负面,结尾一定是正向价值观,导演和编剧一定会想方设法给我们一个好故事。那是商业社会的准则。

“人好有什么用,尽是被欺负,好人没好报啊!”

我就算是站在金枝子面前,也说不出反驳和安慰的话来。

我记得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传的文章,说什么样的题目和观点能够引起 100 万 + 阅读,里面提到一个“好题目”,《你活得这么失败,大概因为你是个好人》。我毫不怀疑这篇文章的打开率和分享率会很高。“反鸡汤”这么流行,当然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传统的那一套东西。怀疑的种子一旦播下,潜移默化分崩离析。再说了,我今天经过前门附近,还看到墙上有一组《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写着“牛奔草处去,人往高处走。”

陈建斌的演技有金马奖褒奖,蒋勤勤的演技经过时间考验,王学好因为众所周知原因镜头被删减得差不多了。令人惊喜的是《爱情公寓》里展博的突破性演出,我不是指他背面全裸,而是从一开始脏傻子的形象睡羊圈,到全片只有一个字台词喊“妈”的演技,我觉得他演技是成的,唯一的障碍和蒋勤勤一样,长得太好看了容易让大家出戏。

每个人演出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警察合理合法的不作为,姑娘还给人热水喝我已经感激涕零,村长和老吃拉条子家羊羔子的三哥很讨厌,骗子都该死,大头哥这个人倒是有点复杂,结尾还钱这块我不太理解。

但最令我心惊的是那群孩子。他们承接了两个傻子最重要的连接工作,打金世佳傻子到陈建斌傻子,落定陈建斌“勺子”标签最重要的一环。他们完全是无意识的,没有纯粹的恶意或者其他的原因,好像“傻子就该打”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思想钢印。细思恐极。

新人导演陈建斌贡献了不少好镜头。除了最后的主观镜头,拉条子追车从一群花花绿绿跳着舞的广场舞大妈之中跑出来的运动镜头,去镇上经过一段空旷的山路那个大远景,一个小黑点在全景的一处,人显得特别渺小,都非常棒。他擅长使用重复的镜头,去强化某种东西,在你习惯这种重复之后,用一点变化打破,展示出他想表达的理念。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次下车,拉条子在大头哥的后视镜里慢慢变小,然后是他主动下车,被大头打下车,两次变化,意味深长。

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拉条子,人物形象也很完整,善良、经常被骗,前面有交代,细节也有,其他人的对手戏也很清楚,展示出合理的人物行为逻辑。

我原以为会看到《疯狂的赛车》或者《小武》,但这部电影最让我想起来的是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而且它显然比《偷自行车的人》更冷酷,正如 51 届金马奖的评语,“犹如照妖镜,让社会中的人无从遁形”。

所以在观影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是想离席,是真的,坐立难安。

“一个傻子,他们要了他有啥用?”这是困扰了拉条子大半部电影的问题,但到电影结尾也没有给出解答。镇上最活络的最有社会知识的大头哥,也说“我怎么知道?我要是能知道这个事,还在这小地方呆着做啥?”

看到一篇观后感说“至此整部电影图穷匕见”,这当然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的电影。

像《撞车》给我最大的感受,所有人都是加害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弱者欺负弱者。像《亲爱的》里面黄渤困惑的,“我做生意赔了,婚也离了,现在还把孩子丢了,已经是人下人了,他们为什么还要来骗我?”这一点,《一个勺子》里也有。而当陈建斌骂着村长打傻子的时候,这个问题显然更复杂了。人当然是有多面性的。这一点陈导挖掘得不深,但已经触及到了核心。

我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看完了很抑郁,因为它提到的问题,我们非但不能解决,甚至不敢面对。大多数人像三哥那样,用一句“人生就是这样”草草交代过去了,回去喝口酒,啃个羊蝎子,蒙着头睡一觉算了。

思及此,我也只好说一句,“我跟你说部电影,你别去看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知乎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